前進農場水稻收獲進行時。 李夢輝 攝
金秋十月,沃野千里的寧夏平原稻浪翻滾。2025年,寧夏農墾集團種植水稻10.42萬畝,下屬的前進農場、暖泉農場、靈武農場、賀蘭山農牧場、巴浪湖農場、連湖農場、南梁農場是種植水稻的“主力農場”,其中4個農場種植面積超過萬畝,前進農場的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5124畝。隨著秋收接近尾聲,今年的成績也逐漸明晰——平均畝產640公斤,示范區最高單產745.6公斤,預計總產量突破6.67萬噸。
前進農場的中重度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上,收割機在田里勻速穿梭,割臺駛過,稻稈整齊擺放,飽滿的稻粒源源不斷送入糧倉。看著如今稻浪翻滾,誰能想到,這里曾是寸草難生的“不毛之地”。“放在以前,這樣的鹽堿地畝產超350公斤都難,今年能突破550公斤!”基地負責人彎腰捧起一把稻谷,指腹摩挲著顆粒,臉上的笑意藏不住,“這稻子不僅產量高,米質也不差,煮出的飯香軟可口。”
為了“喚醒”這片鹽堿地,寧夏農墾依托自治區國土整治項目,以高標準灌排設施建設為突破口,通過系統性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綜合運用客土、增施有機肥、節水控鹽等技術手段,重塑健康土壤結構,有效提升土壤耕地地力水平。在此基礎上,集成應用“種子包衣防病”綠色植保、耐鹽堿水稻良種、無人機高效種植、間歇灌溉節水控鹽等技術,構建了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形成了一套“工程改良、生態培肥、技術增效”的鹽堿地綜合治理模式。
這個國慶假期,前進農場生產隊管理人員放棄休息,全員堅守在生產一線,在搶收公管水稻的同時,科學籌劃收割、晾曬和銷售進度,為職工水稻的收獲、銷售做好全方面的服務,確保秋收有序進行。
秋收搶農時,組織是關鍵。今年寧夏農墾各農場的水稻秋收現場,從收割機聯系、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到曬場資源有序分配,再到聯系訂單收購對象和糧食經紀人收購、運輸,各環節堪稱“嚴絲合縫”,秋收進行得有條不紊。稻谷銷售也在同步進行,目前新稻谷的市場收購價在每公斤2.60元上下浮動,作為育種使用的優質品種如連湖農場種植的“寧粳50號”收購價能達到每公斤3.10元。寧夏農墾所屬各糧庫也提前開展空倉消毒、機械設備、人員培訓等準備工作,落實秋糧收購倉容11.66萬噸,收購資金2.73億元(稻谷1.5億元、玉米1.23億元),確保秋糧收購資金安全、使用及時,設置秋糧收購點21個。目前已收購稻谷2.7萬噸。
今年前進農場、暖泉農場還開展了共計1500畝的稻田蟹種養殖試驗,6月初投放蟹苗,9月中旬開始收獲稻田蟹。據了解,在今年初步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兩家農場明年還將持續擴大規模至2000畝以上,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效益。
“從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到改良鹽堿地拓展耕種空間,再到蟹稻共生提升土地產出量,寧夏農墾的水稻種植每一項舉措都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既守住了‘塞上糧倉’的安全底線,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寧夏農墾農業發展部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刊物編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