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至5月,西雙版納便迎來了一年中最甜蜜的時節——鳳梨采收季。充沛的陽光、豐饒的水土,讓這里出產的鳳梨格外香甜多汁。近年來,景洪市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鳳梨產業,通過品種改良、科學種植和市場化運營,讓鳳梨產業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甜蜜引擎”。
走進勐罕鎮一家農業企業的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成排的菠蘿蜜樹下,一個個套袋的鳳梨坐落在劍形葉子中,輕輕揭開紙袋,飽滿碩大的鳳梨果實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工人們穿梭其中,忙著采收、分揀,一派忙碌景象。
據了解,該企業采用“菠蘿蜜+鳳梨”生態套種模式,精心培育“甜蜜蜜”鳳梨品種,通過實施“標準化果園”管理體系,實現綠色種植與品質提升的雙重目標。目前,基地鳳梨種植面積達431畝,年產量高達500余噸,年產值達600余萬元。
這一成果的背后,是云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劉世紅專家團隊持續的技術支持。劉世紅專家團隊采取“每月3次、全年36次”的常態化技術服務模式,圍繞施肥、催化、采果等關鍵環節,通過“理論培訓+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為基地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提供專業指導,有力保障了鳳梨產量和品質的穩步提升。2024年,該基地成功獲評設立“劉世紅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
在西雙版納蔣大姐果蔬專業合作社,同樣是一番繁忙景象。該合作社每年收購鳳梨1000余噸,銷售網絡覆蓋上海、鄭州、重慶、貴州等全國多個城市。
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景洪鳳梨因其糖度高、口感好而備受市場青睞,今年進入采摘季節后,收購訂單供不應求,市場收購價格達每公斤4元。
“我們的鳳梨在市場上非常暢銷,每天‘線上+線下’要發20噸左右,我身后的這輛車就是馬上要發往貴州的?!焙献魃缲撠熑耸Y紅艷說。
更可喜的是,蓬勃發展的鳳梨產業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采收旺季,周邊村民紛紛加入采摘、分揀、包裝等工作隊伍,日收入達幾百元,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我種鳳梨已經四年多了,種了兩百多畝,今年上半年的收成是20多噸。收成以后直接拉到合作社,也不用再愁銷路了?!狈N植戶周冰倩感慨道。
景洪鳳梨的崛起,離不開品種迭代與技術突破。2011年,云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率先引入“甜蜜蜜”品種,2018年,景洪市勐罕鎮五鄉村委會建成首個鳳梨示范種植基地,經過十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技術積累,現已形成以“甜蜜蜜”“金鉆”“冬蜜”“芒果鳳梨”幾大品種為主導的產業格局,種植區域從勐罕鎮逐步擴展至嘎灑街道、景哈鄉、勐龍鎮等多個鄉鎮(街道)。
與傳統品種相比,景洪鳳梨展現出顯著優勢:糖度穩定維持在18%以上,果肉細膩無纖維,可食率大幅提升。在規模化種植條件下,單產突破每畝3噸,畝產值可達1.8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景洪市大力推廣的“橡膠+鳳梨”套種模式,目前已占鳳梨種植總面積的80%左右,為熱帶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范例。
“在橡膠等幼林期(1至3年)套種鳳梨,既解決了傳統林下作物產值低的問題,又能通過鳳梨植株的地表覆蓋作用,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保持膠園的水土。鳳梨12至18個月的生產周期與橡膠樹生長周期形成完美的銜接,在膠林郁閉前完成采收,可以形成‘以短養長’的良性循環。”云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世紅解釋道。
據悉,2024年,景洪市鳳梨種植面積達0.35萬畝,年產量達7000余噸,年產值達4200余萬元。如今,這一顆顆飽滿的“致富果”,正在為傣鄉百姓鋪就一條越走越甜的致富新路徑。
下一步,景洪市將繼續立足熱區資源優勢,統籌推進熱帶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景洪市綠色食品與鄉村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巖帕新說:“我們會繼續做好鳳梨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以提升果品質量為核心,建設鳳梨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做好豐產栽培等關鍵技術集成推廣應用。強化‘產學研’協同發展,以專家工作站為依托,強化技術研究與突破,充分利用品種優勢,打破傳統上市周期限制,提升景洪鳳梨市場競爭力,構建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優勢。依托示范基地,積極組織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生產管理水平,培育出一批有技術、有經驗的技術工、熟練工。采取多項措施促進果農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廖麗玲 高晴)
責任編輯:熱作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