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機統一?!笆奈濉睍r期,我國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農村現代化逐步加強、農民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穩步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是,與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現代化仍存在短板弱項、農民現代化有待進一步加快、鄉村治理現代化亟待強化。針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十五五”時期應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全面振興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仡櫩偨Y“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實施情況和主要進展,研究謀劃“十五五”及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可概括為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四個方面。
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農業生產地域特色鮮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較大,需要因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需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市場調控體系。農業科技成果運用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實現科技進步需要更多地依靠農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領帶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仍處于低端,需要加快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
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現代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2.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從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看,農村是具有自然、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特征的地域綜合體。村莊集生產、生活功能于一體,要統籌考慮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科學合理規劃農村生產、生活的空間布局和設施建設。村莊風貌各具特色,不能簡單照搬城市的做法,要保留民族特點、地域特征、鄉土特色。村莊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保留著大量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需要發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鄉村自然資源增值,賡續傳承農耕文明,促進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讓鄉村文明展現出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
推進農村現代化,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要求,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3.農民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我國農村人口規模較大,提高農村居民現代化水平,是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較大,提升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距,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F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國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不高,農村科學普及程度和農民科學素養較低,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突出,部分農民衛生習慣差、身心健康狀況不良等問題較為明顯,全面提升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身體素質、提高農民身心健康素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
推進農民現代化,要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不斷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水平,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社會文明程度;要著力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實現農民全面發展。
4.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涵要求
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部分地區還存在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鄉鎮基層政權組織建設有待加強、村級組織工作事務和工作機制不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薄弱、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少數基層干部作風不實等突出問題。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鄉村治理能力不強,迫切需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要建立健全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完善黨全面領導的鄉村治理制度和黨建引領的社會廣泛參與制度,加強鄉鎮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要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推動“三治融合”發展。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與目標任務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的有關部署和安排,借鑒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遵循必要性和可行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準確性和連續性相結合的原則,圍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四個方面,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在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方面,現代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漁業在食物供應鏈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延長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方式。參考借鑒國際經驗并依據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狀況,選用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次等指標來表征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
在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方面,糧食總產量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農業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農業設施化水平的重要體現;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能夠反映農業的科學化水平;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是反映智慧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等是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在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要求下,選用上述指標來表征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
在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方面,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環節;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選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小農戶比例、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小農戶比例、農業勞動生產率來衡量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
2.農村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在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方面,農村水、路、電、氣、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程度。結合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與國家有關部門的部署安排,選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用電量、農村燃氣普及率、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等作為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的衡量指標。
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代化方面,選用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鄉鎮(街道)范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等指標進行衡量。
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化方面,生態宜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農村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衛生廁所建設等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表現形式,住房安全是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對標實現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要求,選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材料結構住房的住戶比重等,作為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化的衡量指標。
3.農民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對標“全民富?!薄叭娓辉!钡哪繕艘?,本研究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農村居民家庭汽車普及率等指標,衡量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現代化水平??茖W文化素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本研究以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農村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衡量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國民體質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研究以農村居民體質達標率、農村居民平均預期壽命來衡量身心健康素質。
4.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黨建引領能力主要考察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包括鄉鎮黨組織覆蓋率、行政村黨組織覆蓋率、村黨組織書記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建有綜合服務站的村占比等4項指標。基層自治能力包括實行村會計委托代理制的鄉鎮占比、實行財務公開村覆蓋率、民主理財小組覆蓋率、集體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等4項指標。德治能力、法治能力、智治能力分別用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法律顧問和法律服務工作室覆蓋率、實行會計電算化的村占比進行衡量。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任務
借鑒已有分析研究成果,參考指標體系中列出的國家及有關部門制定的有關文件規劃、有關部門發布的工作報告和統計年報中確定的指標及其參數,對標發達國家目前有關指標的平均水平,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指標賦值,確定了2025年的指標值及到2030年、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值(見表2)。
1.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在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方面,依據我國發展現狀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到2030年我國畜牧業產值和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應分別達到32%、12.5%;據有關部門分析,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將進一步提高,到2030年應達到3.0∶1;到2030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次將超過42億。
在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方面,按照供需大體平衡、適當留有余地的原則,結合人口預期增長與人均糧食需求量,203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應不低于7.45億噸;到2030年我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應達到12億畝。到203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應達到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達到68%,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強度需要達到1.25%,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應達到3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等指標到2030年需要分別達到大于85%、0.60、45%、45%。
在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方面,依據我國實際發展狀況,綜合考慮未來小農戶退出和土地流轉情況,到2030年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應達到55%。到2030年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小農戶比例應達到53%,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小農戶比例應達到62%。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組織化程度等因素,到2030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應達到7萬元/人。
2.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在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方面,立足當前我國農村實際情況,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部署安排,到2030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應達到96%,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應達到96%。考慮現有水平和增長趨勢,到2030年我國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用電量應達到1300千瓦時,農村燃氣普及率超過5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5%。
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代化方面,依據我國農村發展要求,到2030年,我國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應達到80%,全國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應達到53%,鄉鎮(街道)范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應達到65%。2024年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已提前達到95%,預計到2030年這一指標達到96.5%。
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化方面,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有關部署和要求,到2030年,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需要提高至50%,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應達到97%,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應達到82%,農村居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材料結構住房的比重應達到90%。
3.農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在物質生活水平方面,對標“全民富?!薄叭娓辉!钡哪繕艘?,到203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應達到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應達到2.0∶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應達到2.4萬元,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應達到11.5%,農村居民家庭汽車普及率應達到48%。
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我國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應達到15%,農村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應達到91%。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7年,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在13年以上,綜合多方面因素,將2030年我國這一指標的目標值設定為10年。
在身心健康素質方面,考慮到農村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將2030年農村居民體質達標率設定為91%,農村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設定為79歲。
4.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在基層黨建能力方面,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基層黨組織需要覆蓋所有行政村。截至2021年底,我國村黨組織書記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已達到40.8%,到2030年應達到50%。2022年,全國建有綜合服務站的村占比已達到79.5%,到2030年這一占比應達到85%。
在自治能力方面,到2030年,我國實行村會計委托代理制的鄉鎮占比應達到96.5%。2022年我國實行財務公開村覆蓋率和民主理財小組覆蓋率已分別達到97.6%和97.3%,預計到2030年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將基本覆蓋所有村集體。近年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取得較快發展,2022年我國集體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已達到60.3%,預計到2030年達到70%。
在德治能力方面,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到2030年我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需要達到65%。
在法治能力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國建立法律顧問、法律服務工作室的村為43.78萬個,覆蓋率為86.9%,預計到2030年達到92%。
在智治能力方面,2022年我國實行會計電算化的村占比為84.9%,到2030年預計達到90%。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回顧與“十五五”展望
(一)“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展情況評價
1.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一是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發展較快。2024年,我國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0.29%,比2020年提高1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61∶1,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快提升。2024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達到9 663萬噸,提前實現了2025年8 900萬噸的目標。與此同時,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設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超過4.6萬億元;鄉村旅游市場強勁發展,農村電商業態類型不斷豐富。
二是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快速推進。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7億噸,達到7.065億噸,比2020年增長5.6%,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2024年,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10億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平均提升約1個等級。2024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79.4%、42.6%,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三是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穩步推進。截至2023年底,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近400萬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組建聯合社達到1.5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規范運營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種糧家庭農場場均種糧面積達到148.8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2023年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組織數量超過107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
2.農村現代化逐步加強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逐步加強。2023年我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比2020年提高7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增長到460萬公里,村莊內道路長度超過360萬公里,硬化道路超過250萬公里。2023年全國農村燃氣普及率達到42.11%,比2020年提高7.1個百分點。截至2024年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7.4%,與城鎮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
二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代化加快推進。截至2022年底,全國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6.01%,比2020年提高近16個百分點。2024年全國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超過45%,比2020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末,全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621.3元,比2022年增長6.7%。
三是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化穩步發展。2024年,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綠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3.農民現代化加快推進
一是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 119元,比2023年增長6.6%,比2020年提高0.6萬元。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從2020年的9.5%提高至2023年的10.7%,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二是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根據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3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17.25%和9.16%,比2022年分別提升1.31個和1.20個百分點,增速分別為8.22%和15.08%,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三是身心健康素質持續提升。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布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我國城鄉居民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力量素質的差距均進一步縮小。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比2023年提高0.4歲。
4.鄉村治理現代化穩步發展
一是黨建引領能力顯著增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得到顯著加強,整體結構持續優化,領導核心地位更加凸顯。黨的組織體系向基層末梢深度延伸,普遍構建起覆蓋村組、網格的精細化組織架構?!八淖h兩公開”等制度得到普遍推行和深化落實,有效保障了黨組織在村級重大事務決策、重要問題處理中的領導權和主導權。
二是基層自治能力持續深化。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更加普遍,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協商議事組織廣泛建立并有效運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基層民主協商氛圍日益濃厚,涌現多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主協商實踐模式?!爸腔鄞鍎铡逼脚_建設與應用加速推進,為村民知情、參與、決策、監督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顯著提升了村務公開透明度、議事協商效率和民主監督能力。
三是德治教化作用日益凸顯。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覆蓋面和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重要載體?!胺e分制”管理在鄉村治理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將村民在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愛護環境、公益參與等方面的善行義舉進行量化評價和正向激勵,有效引導了村民行為,弘揚了新風正氣。
四是法治保障水平穩步提升。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法律服務資源更加便捷可及,有效滿足了農民群眾基本的法律需求,為矛盾糾紛化解提供了專業支撐?!懊裰鞣ㄖ问痉洞濉眲摻ɑ顒由钊雽嵤?,法治宣傳教育形式更加貼近農民生活、易于理解接受,農民群眾的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得到明顯提升,“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逐漸形成。
總的來看,對標“十四五”有關文件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和有關部門發布的工作報告,對“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實現情況作出如下判斷:
一是糧食總產量、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比例、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等方面的指標,已經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求。
二是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標,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差距較小,經過努力基本能夠如期實現。
三是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等方面的指標,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差距較大,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存在一定難度。
(二)“十五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與深入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相比,農業現代化基礎仍然薄弱
在農業產業體系方面,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例如,我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不到30%,發達國家一般在50%以上;202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為2.61∶1,與發達國家的3∶1~4∶1還有較大差距;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產業鏈條較短,融合層次較淺,要素活力不足,農產品深加工程度較低,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產業支撐政策不健全,轉型升級發展困難,輻射帶動能力較弱,制約了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農業生產體系方面,我國企業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尚未成熟,涉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農業科技型企業數量較少。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但同期荷蘭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97%,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也都超過了90%;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占比不到3%,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投入水平,農業企業科技創新難度大、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突出,農業生產效率和比較效益相對較低。
在農業經營體系方面,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農戶經營的土地面積有限且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制約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抗風險能力弱、市場占有份額和整體競爭力偏低等諸多制約,培育速度需要加快、經營水平亟待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偏小、管理不規范,對小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仍需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2.與快速推進的新型城鎮化相比,農村現代化仍存在短板弱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4350萬人,比2023年末增加108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6478萬人,比2023年末減少1222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7%,比2023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分省份看,2024年末全國已有10個省份的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超過85%,廣東、浙江、江蘇超過75%,遼寧、福建、重慶、內蒙古超過70%。
由于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農村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較大。例如,農村路網等級結構失衡,區域性“瓶頸路”問題較為突出,交通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維護”的傾向普遍存在,部分偏遠地區仍面臨通行條件差、抗災能力弱等問題;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學科教師配置不均衡,教育信息化設備利用率相對較低;農村醫療機構設備陳舊,全科醫生數量缺口大,分級診療制度落實困難。
3.與市民現代化進程相比,農民現代化是重點難點
農民現代化涉及農民主體能力提升、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及社會角色重構等多個方面。當前,農民現代化進程面臨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減緩。數據顯示,2021—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為7.8%(名義增速),低于“十三五”時期的8.4%和“十二五”時期的12.8%。二是農村居民人力資本積累不足。農村地區的職業培訓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多數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難以掌握和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裝備,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三是農村居民權利保障機制不完善。民主權利落實不充分,農民仍缺少公平競爭、平等發展的機會和條件。除此之外,部分農民參與現代化轉型的主動性不足,政府主導的路徑依賴慣性較強,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未被充分激活。
4.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根基
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質量和成色。從當前的情況看,在我國鄉村治理的實踐中,“三治融合”的機制尚不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主要表現為村民自治缺少活力、法治權威性未得到彰顯、現代德治未同其他治理方式充分融合等。一是村民自治缺少活力。由于人口大量外流,村兩委班子力量配備不強,難以發揮“領頭羊”作用。部分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本身基礎差、底子薄,個別地區村干部違規違紀問題較為突出,導致村干部隊伍公信力、號召力下降。二是法治權威性未得到彰顯。法律沒有成為指導和約束農村居民行為的“第一準則”,立法和司法解釋還不夠科學完善,有些法律法規的實施存在銜接不緊密、相互矛盾等問題,對基層法治化建設影響較大。三是現代德治未同其他治理方式充分融合。少數基層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任務”,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工作中號召多、落實少;一些基層干部抓農民群眾思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投入精力不足,缺乏有效考核機制和辦法。少數農村居民思想消極,自我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
四、“十五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策略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圍繞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著力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
(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高農民種糧、政府抓糧的積極性。統籌做好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健全農產品進口管理機制。深入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反對食物浪費。
第二,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一是構建“財政引導+金融創新+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機制。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開發特色農產品保險、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撐。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推動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在種養、物流、溯源等環節的應用。培育“數字農人”,通過直播電商、社群營銷等新業態重構產銷關系。二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建設田頭冷庫、共享車間等設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培育發展健康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開發特色旅游業。三是優化產業發展制度環境。建立“負面清單+容錯機制”,放寬鄉村新興產業準入限制。推行稅收優惠與用地指標掛鉤政策,引導產業向縣域產業園區集聚。建設區域性產業服務中心,提供技術推廣、質量檢測、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建立跨行政區產業聯盟,推動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第三,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統籌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縣域發展科技行動,落實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推動“企業出題—科研攻關—市場驗證”的閉環式創新模式,組建跨學科產業技術聯盟。試點科研人員“揭榜掛帥”制度,允許科研成果作價入股,激發創新活力。推進農田物聯網建設,布設土壤墑情、氣象監測等智能感知設備,建設區域性農業大數據中心,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數據共享。構建多元化農業農村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轉化。
第四,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完善家庭農場名錄制度。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支持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加快發展。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保險、用地保障等政策,建立科研院所、農業高校等社會力量對接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長效機制。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示范,鼓勵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
(二)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
第一,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根據實際情況分類編制和實施村莊規劃,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明確村莊分類布局。
第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等,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
第三,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村級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制度并軌和標準統一,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建設,改革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完善養老助殘服務設施,合理提高農村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
第四,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和庭院整治,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劃定村莊環境管護責任區,實行“村干部包片、黨員包戶、村民認領”的網格化管理。建立設施管護臺賬,將路燈、公廁等設備維護納入村級公共服務清單。推行“積分制管理”,將垃圾分類、庭院美化等行為轉化為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務的積分,開展“最美庭院”“環保達人”等評選活動,通過精神榮譽和物質獎勵激發主體意識。
(三)加快推進農民現代化
第一,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功能,多向提升鄉村價值。二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行動計劃,落實創業補貼政策,加大創業貸款等支持力度。三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導向,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創新農村金融和保險服務,加快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四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開展以土地、林地等為基礎的各種形式的股份合作。
第二,強化農村人才支撐。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深入實施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快培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加強鄉村教師、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和鄉村規劃建設人才等隊伍建設。加強鄉鎮黨政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鄉村治理人才。培養農業農村高科技領軍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技術推廣人才,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通過加強鄉村人才投入保障、完善人才獎補政策等方式,強化鄉村人才支撐保障措施。
第三,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建立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貫通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促進農民終身學習。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的作用,引導優質教育資源下沉鄉村,推進教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深化農業職業教育改革,擴大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招收農民學員規模。
第四,加強農村道德和文化建設。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培養新時代農民。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第一,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細化各級黨組織抓基層治理的責任清單和負面約束,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建立基層治理重大事項黨組織前置研究制度,將黨建引領寫入村民自治章程、集體經濟組織章程等規范性文件。
第二,健全農村基層村民自治制度。細化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職權邊界,明確“四議兩公開”程序的法律效力和村級事務自治范圍與行政協助事項,劃定“行政權力不得越界干預”負面清單。實施“候選人負面清單+正向承諾”機制,建立參選人聯審聯查制度,推行履職承諾公示等程序。建立重大事項村民代表聯系戶簽字確認制度,開發“云議事”平臺,設置線上匿名提案、電子投票功能,破解“開會難”困境。設立“村民說事廳”“田間議事角”等場景化協商空間,建立每月“民主議事日”制度。
第三,推進農村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法律服務體系,縣級設立“法治服務中心”,整合司法、信訪、仲裁資源;鄉鎮建立“法律服務站”,配備專職調解員;村級設置“法治聯絡點”,由法律明白人輪值。實施“法治帶頭人”培育工程,每個自然村培養3~5名具備基礎法律知識的黨員骨干,配套建立“法治微課堂”每月集訓機制。成立村級道德評議會,制定“道德評議章程”,對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陋習開展“紅白榜”公示。探索“道德股”分配機制,村集體提取部分收益設立“德治基金”,按村民道德積分進行二次分配。
第四,加強農村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系統平臺、應用終端建設,健全基層智慧治理標準體系。實施“智能設備下鄉計劃”,為村級組織配備多功能政務終端,集成事項辦理、視頻會議、數據采集功能。建立“一村一碼”數字身份系統,關聯村民戶籍、土地、社保等信息,實現“掃碼查情、一碼通辦”。
(五)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第一,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鼓勵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
第二,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專項治理。
第三,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統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建立“新型主體信用檔案”,將綠色生產、聯農帶農成效與政策支持掛鉤,實施動態分級管理。探索建立經營主體“體檢制度”,定期評估資產負債、市場競爭力等指標,提供風險處置預案。
第四,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資金投放。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第五,統籌推進農村其他專項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賦予權利人更加充分的林木處置權和收益權。深化農墾改革,健全資產監管和公司治理等體制機制。完善國有農用地權利體系,促進規范管理利用。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用水權改革,加強取用水管理。
(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進一步深化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推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落戶辦法,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提高戶籍登記、遷移便利度。
第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在動態調整基本公共服務配套標準時,要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進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健全以居民身份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相掛鉤的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第三,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實施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重點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面向農民工提供培訓服務。穩定職業院校面向農業轉移人口招生規模,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完善農民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推進就業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加強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
第四,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加大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力度,持續提高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加快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
第五,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加大農業轉移人口經濟可承受的小戶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積極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支持采取多種措施通過市場化方式滿足農業轉移人口住房需求。逐步使租購住房群體享有同等公共服務權利。在具備條件的城市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第六,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全面落實持居住證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增加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深入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社會救助范圍,為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