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蘭山下、黃河之濱,寧夏農墾以科技創新為畫筆,在鹽堿地上描繪出“荒漠變良田、堿灘成糧倉” 的綠色奇跡。寧夏農墾充分總結經驗,結合“田種糧、水養魚、濕地荒漠綜合開發利用”,通過“智能監測+六維協調+智慧管控”創新模式,實現鹽堿地土壤鹽分下降26%、節水30%、節肥20%、土地利用率提升5%,糧食增產超20%,用全區4%的耕地生產10%的糧食,打造黃河流域鹽堿治理新范本。
科技引領,系統治理筑根基。面對鹽堿地這一“生態包袱”以及鹽堿地治理存在的鹽堿地監測診斷技術不足、綜合治理技術與特色產業結合不夠等問題,寧夏農墾依托智能監測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鹽堿地動態數據庫,精準識別鹽堿分布與成因。墾區設立專項資金1200萬元,聯動科研院所,協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鹽堿地改良典型模式。同時,結合“草奶肉肥”一體化生態循環體系糞污資源消納難的問題,團隊成員共同探索出一條既能改良鹽堿地又能消納糞污資源的雙贏之路—糞污資源化還田,實現了生態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分級施策,精準治理顯成效。針對鹽堿地復雜特性,寧夏農墾以鹽堿地改良典型技術為依托,創新形成“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農藝改良、化學改良、精準栽培、智慧農業”六維協同典型治理體系,因地制宜靶向發力。輕癥靶向消鹽:對輕度鹽漬化耕地,采用暗管排鹽、滴灌推鹽、灌排協同技術,快速控鹽,土壤鹽分顯著降低,作物產量平均提升9%左右;中癥降堿培肥:對中度鹽漬地,在控鹽基礎上應用土壤調理劑降堿促生、增施有機肥與碳源培肥,地力穩步提升,土壤耕層鹽分平均下降25.4%、耕地地力上升約0.8個等級;重癥生境重構:對重度鹽堿區,在控鹽培肥基礎上采取深耕深松破除土壤板結,種植苜蓿、湖南稷子等耐鹽作物改善根際環境,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透氣保水性增強,產量提升達23%;低洼立體開發:在低洼鹽堿區域,集成“稻+漁+鴨+溝水回灌+耐鹽品種+改良劑”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節約黃河水30%以上,產投比增加28%。沙湖大魚頭、沙湖鵝蛋等特色農產品年產值突破1.2億元。濕地荒漠文旅賦能增值:依托獨特的濕地和荒漠景觀,沙湖濕地成功晉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生態文旅成為增長新引擎。
數字賦能,智慧管控定乾坤。墾區以項目為抓手斥資打造鹽堿地治理“百千萬工程”試驗示范區,布設監測站點386個,構建起覆蓋氣象水文、土壤墑情鹽分、地下水動態及作物長勢的立體監測網絡。這些“千里眼”與“順風耳”,每分鐘回傳海量數據,基于大數據平臺智能分析生成的鹽堿動態變化圖譜,為鹽堿地治理工作實時輸送精確的數據,為治理人員提供精準決策支持,確保治理策略科學高效落地。
從“鹽堿荒地”到“塞上糧倉”,寧夏農墾以科技為鑰,解鎖鹽堿地的增產潛能,推動墾區糧食產能躍升。這場關乎土地重生、產業振興的深刻實踐,不僅夯實了區域糧食生產根基,而且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譜寫農業現代化壯麗篇章。
責任編輯:發展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