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隆安縣丁當鎮保灣村的金福農業火龍果種植基地,連綿不絕的翠綠枝條間,一顆顆紅彤彤的火龍果掛滿枝頭,工人們正忙碌地進行著剪枝、除草等工作,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片占地5500畝的火龍果基地,主要種植火龍果和培育火龍果種苗,年產鮮果1.79萬噸,創造產值1.56億元。現在,這塊火龍果基地不僅僅是廣西金福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福農業”)的核心產業區,更是金福農業創新“五金”聯農帶農模式的生動實踐場。
廣大民營企業正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繁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萬企興萬村”行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杰出企業代表,金福農業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務實行動,走出一條具有金福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五金”聯農帶農,實現多方共贏
“五金”模式是什么?廣西金福農業有限公司總裁蘇秀清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簡單說就是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務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村企合作享股金。
“‘五金’模式將公司、基地、合作社和農戶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體,實現公司有發展、農戶有收入、村集體有收益、特色產業有規模的‘四贏’局面。”蘇秀清說。
具體來看,在土地流轉方面,金福農業通過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流轉的土地每畝每年租金在1100-1300元之間,比農戶自行發展種植的收入多出約400元。公司每年支付租金605萬元,帶動350戶農戶戶均增收1.65萬元,其中不乏脫貧攻堅戰之前原貧困戶的身影。
為解決農戶就業問題,金福農業根據生產需要,在剪枝、采摘、分揀、包裝等各個環節聘用當地農民工。據悉,金福農業常年聘請的脫貧戶達168人,每月臨時聘用600多人到基地務工,累計幫扶脫貧戶10907戶、42675人,年總支付農民工工資1200多萬元,人均增收24374元。許多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反包管理則是“五金”模式的一大亮點,讓農戶從“打工者”變成了“管理者”,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金福農業通過將基地劃成25-60畝不等的小地塊,反向承包給農戶管理。其中,農戶主要負責施肥、除草、剪枝、摘果等工作,而肥料、生態農藥則由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由公司派出的專業技術人員駐地指導。
此外,金福農業還承包每畝每年2000元-3000元不等的管理費。截至目前,企業已有166戶農戶與公司簽訂了承包責任書,其中脫貧戶16戶。按照基本管理費用計劃,每戶每年可獲得6萬元以上酬金。
為建立起“多勞多得”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農戶的主動性,金福農業實行超產分成獎金模式。企業與承包戶雙方共同制定水果量化基礎產量標準,對于超出基本產量的部分,承包戶可獲得提成。一般來說,單果0.6-0.8斤每斤提成0.2元、0.8斤以上每斤提成0.25元計算,每戶每年可獲得4萬元左右提成,真正實現了多勞多得、多產多得。
村企合作享股金方面,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周邊村通過村民合作社將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產業發展資金與公司合作,共享企業發展紅利。截至2025年6月,35個村累計獲得集體經濟收入1075.3367萬元,其中定坤村分紅186.15萬元。
蘇秀清感慨:“實踐讓我徹悟,企業的社會價值不在于創造多少利潤,而在于帶動多少農戶改寫命運。”
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農業現代化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金福農業深知科技創新重要性,在火龍果種植過程中,積極引進和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們與深圳商超共建直采基地,讓城市需求倒逼種植標準升級,通過電商平臺將火龍果送入千家萬戶,實現‘田間連云端’。我們深刻體會到,城鄉循環不是單向輸血,而是共生共榮的價值再造。”蘇秀清表示。
金福農業引進了臺灣火龍果品種,并自主培育出通過國家綠色認證的“伊蜜”系列新品種。這些品種具有抗病耐儲的特點,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在種植技術上,金福農業采用噴淋系統APP及監控云平臺,實現精準施肥。通過這一技術,化肥使用量減少了20%,節水14%,既降低生產成本,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夜間補光技術是金福農業的又一創新舉措。在果園安裝補光燈,能提升火龍果的掛果率至90%以上,有效延長產果期,增加產量和經濟效益。
自2017年以來,金福農業陸續吸納35個村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發展資金8615萬元,與各村民合作社合作共建火龍果補光催花項目,每年可延長掛果期三個月,實現增產600噸、增收660萬元;村民合作社每年按3.8%-10%的比例獲得保本收益分成。
此外,金福農業還建立智慧農業一體化平臺,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火龍果的生長環境、病蟲害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為科學種植提供精準指導。這些科技手段的應用,讓金福農業的火龍果種植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金福農業以“三產”融合激活城鄉要素流動,在生產端應用智能分選技術,將火龍果附加值提升30%;在流通端通過“圳品”體系實現45%產品外銷,讓桂字號品牌走進北上廣深;在消費端致力于開發果醬、果酒等深加工產品,帶動二次增值。
蘇秀清表示,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金福農業將始終以火龍果之紅映照初心之赤,將企業規劃融入“農業強國2035”藍圖;堅定不移強科技,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村群眾共享產業紅利。
反哺鄉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金福農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不忘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反哺鄉村,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自2019年以來,金福農業先后組織聯系各方面的科技工作者為當地及周邊群眾開展包括火龍果種植在內的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以及各類科普宣傳教育活動40多期,受益群眾達2000人次。“通過這些培訓,當地群眾和青年勞動力掌握了1-2門農村實用技術,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蘇秀清表示。
為讓農戶學到種植技術,金福農業還成立了“伊蜜紅心火龍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先后幫扶隆安縣丁當鎮定坤村、保灣村轉讓土地的500名農戶加入合作社。不少農戶興奮地表示,在金福農業基地務工,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學到了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金福農業還積極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村企合作項目,改善了鄉村的道路、供水供電等條件,為鄉村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公司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繁榮,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蘇秀清表示,在“五金”模式探索下,金福農業推進“兩個投入,三個持續”發展方式,即“投入合作共建農業基地、投入深加工產品研發、持續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持續推動高品質智慧農業系統、持續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金福農業以創新的模式、科技的力量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未來,金福農業將繼續秉承“紅心向黨踐初心,聯農帶農促振興”的理念,不斷探索創新,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的金福智慧和金福力量,成為“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當之無愧的鄉村振興排頭兵。
責任編輯:熱作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