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江蘇省首家農場社區居民委員會——射陽縣興橋鎮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掛牌,標志著新洋農場社會職能移交改革圓滿收官。這場以“墾地協同、機制創新”為核心的改革實踐,僅用一年時間便完成原定三年的任務,為全省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洋方案”。
新農社區居委會揭牌
在新一輪國企改革浪潮中,剝離社會職能與聚焦主責主業成為國有企業必須跨越的 “雙重門檻”。過去,作為江蘇省農墾集團下屬企業,新洋農場公司長期背負“企業辦社會”的歷史重擔,教育、醫療、社區管理等23項社會職能交織成網,既耗費大量資源,又制約主業發展。如何確保職能移交后“接得住、管得好”、居民服務“零斷檔”,成為新洋農場公司面臨的關鍵命題。為此,新洋農場公司以《鹽城市與江蘇省農墾集團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為指引,創新提出“內推外合”改革路徑:內部系統推進職能移交,外部深化與地方政府協同。通過“職能盤點細推、承接規劃聯合;改革方案精推、政策支持契合;流程梳理全推、保障措施匯合”的實踐,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原定三年的移交任務。
一、主要做法
(一)構建“1+3+N”機制,打通移交高速路
新洋圍繞江蘇農墾“四三三”剝離計劃(即:2024年移交40%社會職能,2025年再移交30%社會職能,2026年移交剩余30%社會職能),以“一張清單明權責、三級聯動破梗阻、多方協同強保障”為核心,構建“1+3+N”立體化改革框架。
“1”即職能清單全覆蓋。系統梳理23項社會管理職能清單,明確“移交—保留”邊界,形成《新洋農場社會職能移交清單》,實現“一類事項、一單界定”,保留農田水利等4項核心職能。
“3”即建立“集團統籌—農場主責—地方盡責”的三級聯動機制。農墾集團頂層設計“四三三”剝離計劃;農場黨委書記牽頭攻堅,高頻對接縣級部門;射陽縣委、縣政府將改革納入縣域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親自協調,分管領導高頻次會商。2024年11月,由新洋農場牽頭,率先完成駐射陽縣3家農場社會職能移交簽約。
“N”即形成跨部門協同保障體系。農場黨委以“踏破門檻、磨破嘴皮、跑穿鞋底”的工作韌勁,贏得縣委社工部、民政局等12個部門的全力支持,各方協同組建專項工作組。興橋鎮政府將農場職能改革納入鄉鎮履職事項清單,縣委編辦下發《新洋農場社會職能梳理情況匯報》征求農場意見,積極推進各項審批流程,推動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項議題按時提交,實現改革無縫銜接。
(二)創新“三先行”模式,確保服務不斷檔
新洋以“小切口”突破“大難題”,通過三個創新試點為改革破冰。
一是污水移交破題啟新。秉持“生態優先”,2024年6月,新洋與射陽縣政府簽訂《場部居住集中區生活污水移交協議》,與縣住建局、縣農水投、凈水公司簽訂《場部居住集中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運營權移交協議》,將日處理能力15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及運營權正式移交給屬地政府,人員身份不變、管理考核屬地化,為后續改革奠定基礎。
二是執法進駐常態長效。針對缺乏執法權的痛點,農場積極對接縣環保、法院、安監等部門開展場域執法。縣環保局開展“環保亮劍”專項行動,對民營污染企業進行執法整改;縣法院開辟“綠色通道”,對農場“僵尸企業”清理過程中涉及的清算、注銷等法律程序進行指導,并協助推進立案;興橋鎮安全執法部門實施“平安護航”工程,檢查企業33家、“九小場所”184家,整改安全隱患67處。執法力量常態化進駐,扭轉了“農場想管管不了”局面。
三是便民服務點先行先試。2025年2月,設立射陽縣興橋鎮新農便民服務點,由分管副鎮長牽頭,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全程指導,3名鎮工作人員駐點,提前承接23項社會職能介入社區管理。農場提供辦公生活保障并安排專人協助對接。服務點已處理事項超200件,居民滿意度達98%以上,實現公共服務“零斷檔”。
(三)加速屬地化進程,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新洋農場以安徽省農墾集團祠山崗茶場為參照,加速推進社區化改革。
一是跨省取經優路徑。2025年3月,在集團社會事業部的帶領下,新洋農場與興橋鎮組成聯合考察組,赴安徽省農墾集團祠山崗茶場學習 “一次性整體移交、一個社區平臺承接、一組政策保障” 的經驗,重點研究社區成立后的財政保障、組織架構、工作開展等關鍵問題,為改革提供了實踐參照。
二是提速成立新社區居民委員會。2025年3月20日,興橋鎮政府向射陽縣政府提交成立射陽縣興橋鎮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請示。3月27日,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民主審議通過農場辦社會職能移交方案和成立社區委員會方案,縣社會工作部、縣民政局、興橋鎮人民政府派員全程督導。農場牽頭對接縣委組織部、社工部等8部門征求方案修改意見,聯系縣司法局、市場監管局出具相關審核意見書。4月2日再次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設立工作方案決議。4月4日,射陽縣政府正式下達《關于同意成立射陽縣興橋鎮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批復》。5月14日,召開興橋鎮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首屆成員崗前見面會。6月6日,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掛牌。
三是黨建護航平穩過渡。鑒于農場社區黨員達460人,同步申請成立二級黨委建制。5月2日,射陽縣委正式下發《中共射陽縣委員會關于同意成立中共射陽縣興橋鎮新農社區委員會的批復》。“兩委” 選舉按照興橋鎮人民政府規定的村居換屆選舉流程,由農場推選適崗人員,經興橋鎮人民政府考察合格后參選。縣委組織部核定人員編制并統籌撥付經費,原有縣財政補助農場社區經費交由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用作辦公經費,農場根據居民委員會運作實際情況配套相關經費。過渡期間,農場派員協助對接管理,期滿后農場人員撤回,實現完全屬地化。
二、改革成效
(一)效率躍升:一年完成三年任務依托“1+3+N”框架高效運轉,新洋農場僅用1年即完成原定3年的移交任務。2025年2月28日新農便民服務點設立,除保留4項專業職能外,其余23項社會職能全部移交地方,成為江蘇農墾系統內首個完成實質性移交的農場。
(二)治理升級:從“企業辦社會”到“專業治理”新農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標志著社會事務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轉變。社區納入地方治理體系后,公共服務標準與縣域同步,新農幼兒園創建成為市優質園,醫院設施升級、診療費用下降、服務水平提升。新增縣財政補貼760萬元用于農場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項目、新中河閘站工程、緯四中路東段改造等基建項目。專業執法力量的常態化進駐,使環保、安全等領域的問題處置時效縮短70%,群眾安全感顯著增強。
(三)發展轉型:從“負重前行”到“場地共贏”社會職能的剝離讓新洋農場得以輕裝上陣,聚焦主業發展。農場為周邊興橋鎮西移集體農場提供水稻托管服務660畝,實收托管服務費16.89萬元,同時輻射周邊村居的“綠色高效”水稻種植示范區1萬畝。組建無人機飛防隊,原社區年輕男同志全部學習無人機飛防技術,承接農場及周邊種植戶的飛防訂單,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遴選原社區人員加入“美爾姿”營銷團隊,2025年1—5月實現營收297.48萬元,較上年全年增長9.8%,提前7個月刷新營收紀錄。射陽縣政府將新洋納入縣域規劃,計劃在優質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生態旅游等領域深化合作。
三、經驗啟示改革實踐有力證明,
唯有打破傳統,方能激發活力。新洋農場“內推外合”破局,為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新洋方案”。(一)構建“三個統籌”改革機制一是統籌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既遵循集團 “四三三”頂層設計,又鼓勵農場結合實際創新路徑,如構建“1+3+N”立體化改革框架、執法進駐“清單化”管理等,實現“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的有機統一。
二是統籌資產人員與財政保障。在資產劃轉上,采用 “評估—審計—公示—移交” 流程,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在人員過渡上,實行“身份不變、待遇銜接”政策,避免改革陣痛;在財政保障上,對新社區居民委員會運作采取“地方財政為主、農場配套為輔”機制。
三是統籌當前改革與長遠發展。將社會職能移交與產業升級同步謀劃,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釋放土地、人力等要素資源,為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實現“改革紅利”向“發展動能”的轉化。
(二)堅守“三個堅持”改革底線一是堅持民生優先。改革方案經居民代表大會民主審議通過,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公開征求意見,確保 “過程民主” 與 “結果惠民” 相統一。便民服務點提前運行、過渡期“傳幫帶”機制體現改革溫度。
二是堅持系統思維。以“移交—承接—管理”全鏈條思維推進改革,提前對接地方民政、財政、執法等部門,建立《風險防控清單》預判并化解風險,統籌資產、人員、經費等要素,確保改革平穩落地。
三是堅持攻堅精神。面對部門壁壘、利益調整等難題,農場黨委班子帶頭 “啃硬骨頭”,以 “釘釘子” 精神打通改革堵點,累計召開協調會 20 余場,走訪部門50余次,形成了 “上下同欲者勝” 的攻堅合力。
(三)實現“三個轉變”改革突破一是從“企業辦社會”到“政府主治理”的職能重構。通過屬地化移交,社會事務管理回歸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企業專注主業發展,實現了 “專業的事歸專業的人干”。
二是從 “單一管理” 到 “多元協同” 的治理創新。構建起 “政府主導、農場協同、社區自治” 的三方治理格局,興橋鎮將社區納入基層治理考核體系,農場保留基礎設施維護等支持性職能,社區發揮自治活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三是從“資源分散”到“場地融合”的發展躍遷。改革打破了農場與地方的行政壁壘,射陽縣將農場規劃納入縣域改革發展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文化文明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為全省場地合作提供“新洋范式”。
新洋農場的改革之路,是一幅“內推外合破困局、場地協同謀新篇”的生動畫卷。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機制創新打破體制壁壘,通過協同治理實現資源整合,通過民生導向確保改革溫度。這一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不僅為國有農場社會職能改革提供了操作指南,更在基層治理現代化、場地融合發展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企業辦社會” 的歷史帷幕落下,“政府善治、企業善業、居民善居”的新時代正在場地協同的創新實踐中闊步走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洋農場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刊物編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