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氣候災害頻發、人口增長驅動消費結構升級的多重背景下,糧食儲備企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亟需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突破傳統儲糧模式在技術適配性與管理效能方面的制約。當前,糧食儲備企業正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體系構建,通過引入關鍵技術突破、重構儲備產業鏈協同機制、優化組織管理范式,為行業實現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動能。這一進程不僅契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更是增強糧食安全系統韌性、提升宏觀調控能力、應對全球糧食價格波動的關鍵路徑。
一、糧食儲備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糧食儲備企業需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優質糧食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二是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需推動轉型升級,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儲備安全性與持續性。三是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儲備利用效率、減少損耗,履行國有糧食企業社會責任。四是通過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與綠色發展“三力聯動”,推動糧食儲備從“數量安全”向“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躍升,支撐更高層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二、糧食儲備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狀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糧食儲備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推進體制機制優化、科技成果應用與業務模式革新,構建新質生產力培育體系。企業完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治理框架,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控制系統與綠色低碳儲糧技術投入,推動“智慧糧庫”建設,儲備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同時,糧食儲備企業在新質生產力構建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創新基礎薄弱,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綠色轉型受能源結構與技術制約,低碳倉儲推廣有瓶頸。三是產業協同機制不健全,產學研合作分散。四是復合型人才儲備不足,人才結構與數字化需求不匹配。
三、糧食儲備企業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與策略
(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新質生產力組織管理
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需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理順“決策—執行—監督”權責,推動治理高效化、法治化、專業化。組織上,設立新質生產力推進領導小組,統籌資源與成果評價;制度上,建立技術評估、資源分配到激勵約束的全流程機制,提升創新響應效率。強化戰略與執行聯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管理從粗放向集約轉變。通過戰略與制度雙輪驅動,構建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組織基礎。
(二)激發核心潛能,打造全方位創新型企業
在新質生產力加速重構行業格局的背景下,企業亟需全面激發創新潛能,構建以創新為主導的發展范式,持續增強組織的戰略韌性與市場適應力。
持續推進組織轉型,提升創新驅動效率。從制度層面推動轉型,完善適配科技創新的治理結構,建立創新容錯機制。推動管理向流程標準化、績效導向化、決策數據化演進,實現管理與創新融合。通過創新實驗室或“揭榜掛帥”機制,提升技術攻關效率。構建創新生態,拓展產學研用協同,形成“內部孵化+外部鏈接”雙輪驅動,通過“制度+技術+生態”三維協同,打造具有持續創新能力與產業引領力的現代化糧食儲備企業。
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企業需加大技術投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整體數字化水平。實施“數字儲備”行動,推進倉儲管理信息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提升管理精細化水平,實現決策、風控等環節升級,提高運營效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打造行業技術引領者。企業要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等深度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共同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的技術研發,著力構建創新生態,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上不斷取得突破。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努力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投入和應用,進一步增強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多技術支撐。
(三)綠色驅動提質,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目標與糧食安全戰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糧食儲備企業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樞紐,迫切需要以綠色轉型為切入點,創新發展模式。
戰略引領,構建綠色發展頂層設計。立足企業長遠發展,制定專項綠色發展規劃,將低碳目標納入年度考核體系。建立全流程碳足跡追蹤機制,對管理的各環節進行碳排放精準核算,通過數據驅動優化資源配置。同時,設立綠色創新獎勵基金,鼓勵員工參與節能減排技術研發與流程優化,營造全員綠色發展氛圍。
科技支撐,打造智慧低碳倉儲體系。在倉儲設施改造中,推廣應用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利用糧庫屋頂空間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滿足日常照明、設備運行用電需求;采用相變儲能材料與智能溫控系統,動態調節倉內溫濕度,降低空調能耗。引入物聯網技術,搭建糧情監測云平臺,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糧堆溫濕度、蟲害等數據,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減少化學藥劑使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環境友好型企業,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協同聯動,構建綠色發展生態圈。深化與農業科研機構、環保企業合作,聯合攻關低溫儲糧、生物防蟲等綠色技術;加入行業綠色發展聯盟,共享低碳技術與管理經驗,持續加強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相關環保標準和制度,推動行業標準升級,切實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面向公眾開展“綠色儲糧開放日”等活動,普及糧食節約知識與低碳理念,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
(四)整合資源優勢,激活行業新質生產力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框架下,我國糧食儲備企業構成了“中央—地方”“省—市—縣”多級聯動的儲備體系,該體系是維護糧食市場穩定和防范風險的堅實屏障。
以資源整合為基礎,打破層級與地域限制,構建行業創新聯合體。建立跨層級合作機制,由中央儲備企業牽頭,聯合地方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平臺,針對節能減損、智能倉儲等領域組建攻關小組,共享資源,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鏈條。優化資源配置,設立行業創新基金,鼓勵要素入股,探索利益共享機制。依托大數據、物聯網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數據與技術共享,提升行業效率。創新聯合體將加速綠色儲糧、智能物流、質量追溯等技術應用,推動“智慧糧庫”轉型,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行業標準,提升競爭力,助力農業現代化。
(五)深化跨界融合,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共同體
在全球產業變革與糧食安全戰略升級背景下,糧食儲備企業正從“單一倉儲”向“全鏈服務”轉型。通過技術融合、產業協同與全球聯動,重塑發展動能。
技術賦能,與新興科技企業共建智慧生態。傳統糧食儲備模式面臨效率與管理短板,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為產業變革提供突破。糧食儲備企業應對接科技企業,構建“技術+儲備”模式。引入智能傳感與區塊鏈技術,打造“從田間到倉儲”溯源體系,精準預警霉變、蟲害等風險;與云計算企業合作搭建大數據平臺,分析供需與物流數據,實現智能決策;利用5G與機器人推動倉儲無人化,提升效率與安全性。技術融合將催生新業態,推動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協同共生,打造全產業鏈深度合作生態圈。糧食儲備企業需打破邊界,與上下游構建協同網絡。上游與種植戶、合作社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通過物聯網采集土壤、氣候數據,引導種植優化,推動訂單農業,保障優質糧源。下游應整合物流資源,構建一體化供應鏈,降低中間環節損耗,提升應急保供能力。通過全產業鏈數據互通與聯合創新,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增強抗風險能力。
全球聯動,拓展國際市場提升競爭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備實力和條件的糧食儲備企業應積極“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提升競爭力。通過海外并購、合資建廠布局國際生產與倉儲基地,建立多元糧源渠道;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標準對接,引進先進技術,同時推廣中國糧食儲備領域的創新成果與解決方案。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倉儲物流中心,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提升國際儲備話語權,實現從“儲備大國”向“儲備科技強國”跨越。
(六)優化培養機制,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體系
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完善多元培養機制。建立校企合作、內部培訓、導師帶徒等在內的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實施“百人計劃”等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斷滿足企業轉型發展的人才需求。高度重視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為員工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人才培養協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高端人才儲備,完善國際人才引進和交流合作機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技人才。建立更加靈活、多元的人才使用和流動機制。放寬傳統限制性條件,為各類人才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建立全員參與的創新驅動機制。建立健全涵蓋決策層、管理層和一線員工全員參與的創新機制,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熱情和潛能。健全與企業戰略發展相匹配的薪酬分配、晉升考核等機制,為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完善效益分紅、股權激勵等多元化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四、未來展望
面向未來,糧食儲備企業需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引擎,探索“數字孿生糧倉”,推動“儲備—種植—加工—消費”全產業鏈數據互聯互通,實現從單一倉儲功能向“糧食安全守護者+產業生態組織者+公共服務提供者”轉型,培育糧食碳匯交易、應急保障服務等新興業態,推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與動態平衡,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書寫保障糧食安全的時代新篇。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