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渡河農牧場收獲的小麥正在進行篩選,等待烘干后入倉。 王軒 攝
金秋時節,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的小麥、油菜、大豆、玉米等糧油作物陸續進入收獲季。集團上下以技術、農機、政策多重保障,高效調度農機具,搶晴天戰雨天,加快搶收進度,全力推進秋糧適收快收、應收盡收。據了解,2025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總播面積581.11萬畝,截至10月7日,收獲面積434.09萬畝,總收獲進度74.7%。
秋收生產遇到連雨天氣,免渡河農牧場公司積極應對,聚焦“防霉變、提效率、保顆粒”目標,推進收獲作業。通過安排專人精準監測小麥成熟度,緊盯天氣間隙,搶抓每個短暫的“窗口期”,只要天空放晴,所有機械便立即投入作業當中,全力與天氣賽跑。作業中,農機駕駛員反復調試收割機,通過優化割茬高度、撥禾輪轉速、脫粒滾筒與凹板篩間隙等參數,將機械調配至適合泥濘地塊作業,實現小麥高效收割,新采購的15噸自卸卡車憑借強負載與高靈活性,大幅提升運輸效率。此外,公司對小麥留種烘干時采用50攝氏度低溫烘干工藝,精準降低種子水分,抑制內部呼吸作用與活性酶活性,讓種子進入最佳“休眠”狀態。
為確保小麥糧食品質達標,謝爾塔拉農牧場各連(隊)提前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通過“查看麥穗顏色、按壓籽粒硬度、檢測含水率”三步法,逐地塊精準判定小麥成熟度,針對不同地塊“早熟、中熟、晚熟”的差異,制定差異化分段割曬方案,避免“一刀切”式收割導致的品質不均問題。
收割時,作業人員駕駛割曬機精準切割麥穗底部秸稈,將麥穗整齊鋪放在田間壟溝內,保留部分秸稈覆蓋,既減少陽光直射導致的籽粒養分流失,又能借助田間通風環境加速水分蒸發;待水分降至最佳脫粒標準,立即調度聯合收割機開展機械化撿拾脫粒作業,有效減少了籽粒破損,使整體糧食品質達到優質小麥收購標準。
今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進一步明確技術標準、產量目標、效益指標和責任主體。通過“考核定責”壓實田間管理責任,將單產指標、總產目標、公斤成本、畝均效益等核心指標,直接納入考核體系;根據積溫、地力、氣候條件,把24個農牧場劃分為四大片區,不搞“一刀切”,讓單產指標更貼合實際,“分類定產”激活不同地類潛力。秋收中,集團堅持協調聯動、強化保障減損提效,持續強化田間路、氣象、信息化等要素保障,及時調運適用農機具,搶晴收獲,全面提高秋收進度。
責任編輯:刊物編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