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江心沙農場鮮食玉米示范種植基地,采摘后的玉米“青紗帳”隨風搖曳,隨著收割機將新切碎的秸稈傾倒在卡車車斗里,秋玉米實現“一種兩收”,在實現增效增收的同時,有效解決了秸稈處置問題。
“凌晨三四點就開始采摘玉米,然后馬上裝車發貨,下午緊接著收割秸稈。”基地管理人員成宇介紹,今年種植的鮮食玉米有20多個品種,全身上下都是寶。果穗晶瑩剔透、鮮甜可口,無論是清炒、清燉還是蒸煮都絕佳,很受市場歡迎,剩下的秸稈由于水分充足、生物產量高、纖維品質好、持綠性長等特點,莖、葉經過粉碎加工后制作成青貯飼料“變廢為寶”,是公認的牲畜優質飼料,受到養殖行業和飼料加工廠商的青睞。同時,這樣的處理還有效解決了秸稈“禁燒禁拋”綜合處理利用問題,可謂一舉兩得。據了解,江心沙農場溫光水熱等自然條件較好,種出來的玉米品質較好,市場穩定在長三角區域,連鎖超市、酒店等行業的訂單相對固定,采摘后三五個小時就能走上消費者餐桌。“每年能種兩茬,種植面積大概在200畝左右。青玉米批發價在每斤1.3元左右,秸稈按50元每畝出售,一畝產量大概 1.3 噸。”成宇說,以前處理秸稈是個麻煩事,要聯系收割機,因為量大,除了部分還田外還要進行清運,一來二去成本很高,現在通過選擇鮮食品種,對接專業飼料公司,通過訂單化種植,實現穗子和秸稈“一種兩收”。“玉米采收后,只要打一個電話,對方就安排專人、專車進田收割,不需要出一分錢,省錢又省事。”他感嘆道。
近年來,江心沙農場著力打造“兩青一瓜”特色果蔬品牌,并對種植面積、品種等進行規劃布局,使得青玉米、青毛豆、西瓜等保持持久供應周邊市場的活力,極大豐富人們的“菜籃子”、“果籃子”。與此同時,各類秸稈也大大增加,為擴大一種多收、變廢為寶效應,江心沙農場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等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推進農副產品布局,深化與秸稈綜合利用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聚焦秸稈收割、儲存、轉化等流程,探索各類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綜合利用新路徑。
責任編輯:技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