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陜西農墾集團華陰農場聚焦追趕超越,內引外聯,務實苦干;著眼長遠發展,調整結構,創新經營,積極發現和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走出了一條企業快速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8.08億元,實現利潤832萬元,職均收入40600元,增幅達15%,企業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局面。
主動“走出去”,調整收入結構
華陰農場響應陜西農墾集團“再造一個陜西農墾”的號召,主動“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實現收入多元化。
一是赴新疆種植棉花。農場與河北碩豐種業合作在新疆庫爾勒種植棉花8100畝,并將合作項目從棉花種植逐步延伸到棉花制種環節。農場抽調17名政治素質過硬、吃苦耐勞精神強的精干人員赴新疆從事生產管理和棉花采收銷售,派出人員不畏條件艱苦,克服重重困難,加強田間管理,2018年共收獲棉花264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625萬元,達到了預期經營效果。
二是赴合陽種植葡萄。為管理好在渭南市合陽縣租地經營的800畝葡萄園,農場組建了一支領導懂技術、團隊懂生產的管理隊伍,把更換高品質高效益品種為長遠目標,實現了全園品種更新。栽植的150畝陽光玫瑰新品種第二年掛果,總產9萬斤,產品供不應求,深受市場歡迎,2018年實現收入128.3萬元、利潤45.6萬元,畝均利潤超過3000元。在緊抓生產的同時,注重品牌培育,葡萄園推出的“安紅”、“紫霞仙子”、“塬上陽光”品牌,在西安、深圳等地進行了宣傳推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多地做貿易,搞活企業經營。農場把開展糧食貿易作為快速增加營業收入和利潤的舉措,從糧食加工、倉儲企業了解玉米、小麥供求信息,分析市場走勢,在有效防控貿易風險的前提下開展貿易活動。有12名業務人員常年奔波在內蒙、河南、遼寧、山西等地,全年購銷玉米、小麥共計6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9億元、利潤755萬元。同時大力拓展貿易品種結構,開展了小雜糧—莜麥、中藥材—酸棗仁購銷,經營效益高于糧食貿易。
真誠“引進來”,調整產業結構
企業要發展,產業是基礎。華陰農場解放思想,積極引進優勢企業,合作發展新產業。
一是發展苗木產業。農場與西安三秦苗木公司合作注冊了陜西農墾秦華苗木有限公司,已栽植綠化苗木1300畝,長勢良好。2018年年底又與上海綠地集團旗下森茂園林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對苗木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由原來的1500萬元增加到5000萬元,華陰農場和綠地集團森茂園林有限公司并列第一大股東,各占35%的股份,西安三秦綠化公司占股30%。先期將苗木繁育面積擴大到1萬畝,逐步將苗木基地打造成國家級苗圃示范基地。強強聯合,實現土地資源、苗木信息、生產技術、銷售市場等優勢集聚,促進苗木產業做大做強,對華陰農場調整產業結構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栽植甜柿子。農場與陜西甜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陜西瑞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甜柿子項目),在先期栽植1100畝的基礎上,2018年又栽植1170畝,總面積達到2300畝。農場努力將甜柿子項目打造成集種植、加工、儲藏為一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成功樣板,使該項目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建筑產業引人才。農場控股的建筑公司面對發展遇到“天花板”的現實,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在石子、沙子、商混、磚等建材價格大幅上漲的形勢下,建筑公司2018年承攬和掛靠項目42個,工程總造價1.66億元,2018年完成產值4400萬元,實現利潤116萬元。
傾力抓改革,調整管理結構
華陰農場緊緊抓住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調整管理結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調整人員結構。一手抓人員移交;將農場社區管理職能、農場職工集中居住小區的“三供一業”管理服務職能及人員,按照現狀移交當地政府管理。農場職工醫院成建制移交,13名在職人員、22名退休人員及資產整體移交華陰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減輕了企業負擔;一手抓人員歸口管理;原來與農場簽訂勞動合同、現在在農場控股的各子公司就職的人員,與各子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
二是調整融資結構。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農場除采取職工持股、向省農墾集團和糧農集團借款籌集資金外,還拿出500畝農用地開展國有農用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渭南興業銀行已發放貸款200萬元,探索了土地資本化的一條新路。
三是調整分配結構。打破“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傳統模式,建立收入看貢獻的激勵機制,農場下屬的6個獨立法人實體單位經營負責人的收入由基本工資、效益工資、獎勵工資、入股分紅四部分構成;員工增資實行檔案工資制,實際收入由各個子公司根據員工崗位貢獻、完成工作任務所發揮的作用自主決定。
(作者單位:陜西農墾集團華陰農場)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