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競爭之本、創新之源、強盛之基。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墾興墾”戰略,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氛圍,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投資集團提供強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江蘇農墾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的領導,在環境優化中服務人才。
新時代人才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管人才的原則,這是政治方向和原則要求。江蘇農墾傳承聽黨話、跟黨走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黨管人才,通過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服務人才建設,為人才成長搭梯架橋。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政治優勢,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方力量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注重各級黨組織一把手親自抓“第一資源”,將人才發展工作情況納入墾區企業年度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企業評優、干部評價的重要依據,作為墾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二是強化頂層設計。圍繞集團“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認真把握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正確方向,完善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方針政策,依據新時代發展的戰略目標,研究制定了《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十三五”人才建設工作規劃》,出臺了《關于創新與深化人才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墾區高層次人才、特殊人才、領軍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從宏觀、政策層面指導墾區企業加強領導型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四支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強化措施保障。江蘇農墾以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藝,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務上來。集團和墾區企業通過建設人才公寓、發放購房租房補貼等形式,多渠道解決人才階段性居住需求。通過協調資源,采取合資辦學等方式,為引進人才在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開展首席工程師、首席農藝師、首席技師等評選活動,建立江蘇農墾科技創新專項獎勵基金及首席專業人才評選激勵機制,加大對墾區人才聚力創新和人才科技成果的獎勵力度,形成了群賢畢至、見賢思齊的良好局面。目前,墾區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達1萬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1500多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798人。
(二)注重資源儲備,在平臺搭建中集聚人才。
人才是干事創業的關鍵資源。開發人才資源就是儲備發展新動能、點燃發展新引擎。集團采取有力舉措引進、儲備人才,使之逐步成為農墾改革發展的優秀“后備軍”。
一是積極“引”。面向高等院校、社會公開選拔引進各類人才。近年來,集團平均每年組織墾區企業集中參加5-6場畢業生專場供需洽談會。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意向,積極參與省委組織部、省國資委組織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和北大、清華、復旦等專項引才活動。僅去年,墾區企業就引進各類人才1787人,其中引進海外年輕博士2名。
二是適時“調”。集團積極改進后備干部選拔方式,突出“789”干部群體,適時調整了后備干部人才庫。2018年集團啟動了墾區優秀中青年干部及青年骨干人才庫人選推薦工作,對墾區后備干部人才庫進行重新調整優化,將分別建立以70后、80后為主體的優秀中青年干部人才庫和以90后為主體的青年骨干人才庫。
三是主動“建”。對優秀中青年干部人才進行分類建檔,明確人才層次、發展潛力和培養方向,推薦各類人才參選、參評國家級、省級人才項目。近年來,已有10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333” 工程等中央、省級榮譽。建立青年英才培養計劃,開展“突出人才貢獻獎”“江蘇農墾技術能手”等評選活動,已有39人次獲此殊榮。
(三)強化培養鍛煉,在實踐摔打中提升人才。
實踐出真知,實踐也出人才,這是人才成長最根本、最管用的規律。針對墾區部分年輕干部專業知識單一、實踐經驗薄弱、視野不夠開闊等問題,集團以教育為先、實踐為重,重點加強對各類人才的培養鍛煉。
一是實施“充電”式培訓鍛煉。集團強化經費保證,每年設立干部培訓經費120萬元,主要用于集中組織領導人員學習培訓,每年面向墾區企業主要領導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舉辦5-6期培訓班,參加集中培訓近600人次。墾區企業平均每年舉辦發展戰略、業務知識、專業技能等各類培訓400場次,近3萬人次參加培訓。
二是實施“摔打”式掛職鍛煉。集團采取“走出去”“放下去”方式對中青年干部和各類人才進行“壯骨”培養。從2014年至今,已選派兩批共37名中青年干部分赴北京三元食品、南京衛崗乳業、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及墾區部分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采取“雙導師制”“三方聯管”方式進行雙向培養。目前,正啟動第三批掛職鍛煉工作。借助省委組織部搭建的培養平臺,近年來集團已選派15名優秀中青年干部參加了省派駐灌南、灌云扶貧,以及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已有9人得到了提拔重用。
三是實施“淬火”式實戰鍛煉。集團推行優秀年輕干部一線練兵,主動把年輕干部放到重要崗位、重點工作、重要項目中“淬火”鍛煉,進行輪崗交流,有效提升了年輕干部的實際工作能力。蘇墾農發股份公司建立了大學生試驗生產基地,完成小麥、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35項。一線鍛煉,使蘇墾農發股份公司61名青年員工走上了不同層次的基層管理崗位。
(四)構建制度體系,在改革創新中造就人才。
深化人才機制改革,是構筑人才制度優勢、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戰略之舉。近年來,集團積極創新機制,扎實推進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年輕干部跟蹤考核機制。突出學用結合,對培訓鍛煉的年輕干部,要求每期培訓結束后,學員必須撰寫調研報告或學習心得。對掛職鍛煉的年輕干部,集團黨委組織部每半年進行一次跟蹤考核,并指定思想政治導師和業務技術導師進行定期綜合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管理措施和鑒定意見。目前,在37名掛職鍛煉人員中,已有20人被選進了中層領導班子,6人擔任了總經理助理職務。
二是建立年輕干部選任管理機制。集團黨委出臺了《集團總部人員任用管理辦法》《場長助理管理辦法》等制度規定,打通了人才晉升和退出通道。集團總部機關職級設置了10個等次30個等級,更便于優秀年輕干部進行職業規劃,跳起來摘“桃子”。實施總經理助理聘任制、后備干部動態考核,實行淘汰競爭,進退有序。近幾年來,近40名總經理助理被提拔為中層干部。
三是建立年輕干部成長幫帶機制。實施“師帶徒”制及“雙導師”制,積極倡導墾區基層單位充分發揮老同志的傳幫帶作用。東辛農場有限公司通過傳幫帶,與青年大學生結隊助成長,培養出了一批青年人才骨干。大學生朱愛華被集團推薦為省科技鎮長團成員,并被省婦聯推薦為全國婦代會代表。
雖然江蘇農墾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歷史沿革、產業特點、地緣條件等原因,墾區還存在企業人才吸引力較弱、人才機制不夠完善、高層次人才缺口比較大等問題。對此,江蘇農墾將樹立更強烈的人才意識,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改革,大力培養各類人才,為江蘇農墾高質發展提供活水源頭。
二、江蘇農墾加強人才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優化引才環境,構筑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要堅持政策引領,優化發展環境。人才政策要以服務發展戰略為目標,圍繞墾區核心產業、主導產業以及重點領域,加強人才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要采用環境引才、項目引才、事業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等多種方式,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要建設多樣化的人才載體,不斷完善優秀職工子女和退伍軍人返場就業政策。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對接溝通,避免所在區域范圍內的人才政策被“邊緣化”。要堅持理念先行,補齊急缺人才。根據墾區產業發展需要,強化效益意識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積極推進職業經理人試點工作,探索構建一體化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因地制宜,分層、分級、分類引進重點產業的急缺人才。要堅持平臺牽引,推動人才集聚。以農墾現代農業、醫藥健康、房地產、金融投資等主業為重點,推動優秀人才向優勢產業集聚,力爭到2020年使墾區人才增長到1.4萬人。實施“3116”中青年骨干培養工程,建立“先進后出”、梯次配備、定期更新機制,到2020年,擁有45歲、40歲、35歲等不同年齡段的干部、杰出業務骨干及后備人才290人。
(二)創新培養機制,推動人才競相成長。
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把握并尊重規律是培養人才、凝聚人才、有效發揮人才作用的前提和基礎。要探索實踐鍛煉的成長機制。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要繼續實施人才能力素質培育工程,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學習、項目跟進、崗位鍛煉、掛職交流、評先激勵等多種形式,把人才培養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針對近年來普遍反映年輕干部偏“軟”偏“弱”等情況,探索在實踐中培養和選拔年輕干部,增強年輕干部的基層實踐歷練與磨練。結合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項目,探索開發海外培訓平臺,建設一批高端人才素質提升培訓基地。結合農墾具有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等優勢,推動人才精準招聘與定向培養。要探索人才循環輪換培養方式。針對直線成長起來的干部缺少擔負全面發展和協調性強事務的實踐歷練狀況,不斷總結掛職鍛煉經驗,完善技術、經營管理等人才的合理流動政策,積極探索輪崗交流,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人才流動的“玻璃門”“天花板”,推動墾區各類人才按需流動、合理流動。要探索人才“雙階梯”晉升的路徑。針對企業實際,探索管理階梯和技術階梯“雙階梯”晉升機制,為專業技術人員打開一條晉升通道,提供與管理人員平等地位、報酬和職業發展機會,有效解決不同類型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需求。
(三)改進評價方式,促進人才脫穎而出。
評價既是“方向標”,又是“指揮棒”。在評價導向上,要堅持唯才是舉,注重憑能力、憑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堅持干什么評什么,突出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差異性,把工作實績和社會價值作為主要標準。在評價制度上,建立定期綜合分析研判制度,對墾區各類人才的履職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客觀評價,為黨委選人用人提供科學依據。建立健全談心談話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干部人才思想動態、工作情況和有關訴求,從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關心愛護干部人才。在評價方式上,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對墾區企業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的人才,圍繞中長期目標導向,著重評價技術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對重點產業應用人才,堅持市場發現、市場評價、市場認可,把人才享受的薪酬待遇、創造的市場價值、獲得的創業投資等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依據。要探索建立動態評估機制,讓人才根據不同研究類型,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任務目標體系,實行優勝劣汰、能進能出的動態考核管理評價機制,揭掉“永久牌”標簽,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作者單位: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