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宜豐縣黃岡山墾殖場九天漂流景區,只見四周的山巒連綿起伏,滿眼皆綠,山下農舍變客房、鄉村變景點、田園變樂園,一派祥和秀美的田園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2006年起,黃岡山墾殖場就全面禁止砍伐林木。10多年來,生態農業、旅游業釋放出巨大紅利。如今投入7800萬元打造的“九天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達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00余萬元,帶動了當地眾多產業的發展。
黃崗山墾殖場只是江西農墾發展的一個縮影,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推進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激發墾區新動能,贛墾聚寶盆里正不斷產生江西旅游產業新名片。
變化:原生態變旅游區
把原汁原味的生態變為高端旅游產品,農墾人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生態是最大優勢、最大財富、最大品牌,正在孕育新的價值。
黃崗山墾殖場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45-1432米之間,最大落差近1400米,西北部為高聳的山岳,東南部分布著大片低矮丘陵。黃崗山墾殖場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開發出具有獨特魅力的生態旅游,目前這里已經建成高落差漂流項目、贛西北最大的野戰拓展基地,并結合多樣性的風俗民情開發了農家樂、文藝演出等人文旅游項目,實現了旅游資源的合理充分開發利用。
黃崗山墾殖場九天旅游公司負責人陳浜告訴記者,九天公司租用了林地500多畝,投入資金超過5000萬元,在景區內將開發建立以櫻桃、獼猴桃等名貴水果為主的名果品嘗園,并隨季節變換打造櫻花谷、茶花谷、桃花谷“三谷”觀光帶。同時,在景區附近的毛家自然村設立蔬菜采摘體驗園區,建設新型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在公路沿線種植竹、蓮、蘭、菊、油菜花等觀光性植物帶,扮靚山水黃墾。
觀念一變天地寬。如今的九天景區,成為了一片生金的沃土、綠色的家園。
江西農墾堅持把每個農墾場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主動向“全域”發力,全面推動“旅游+”,使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文化、醫藥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共融共生,不僅徹底擺脫了門票經濟依賴,而且為其他產業提供了新動能。
攤開江西農墾地圖,農墾旅游資源遍布全省,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贛墾大地上。
改革:珍珠串成了“珍珠鏈”
位于新余市的南英墾殖場,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場)、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場)、江西省森林鄉鎮(場),擁有“羅坊會議”、“興國調查”、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下寸古村、抱石故居、張春發故里等紅色、古色資源。然而,南英墾殖場近年來后續開發不足,旅游產品相對單一,導致游客停留時間不長、游客量沒有明顯的增長。
如何將良好的資源,通過“精雕細琢”變成一個引領區域發展的好項目?這也是農墾改革中要回答的問題。
2019年3月19日,南英農墾改革項目簽約儀式在深圳市贛森實業有限公司舉行,南英墾區綜合開發項目由深圳保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渝水南英墾殖場共同建設。項目建設以溫泉為龍頭、紅色文化旅游為配套、生態為基底、養生為核心、大健康產業為主導、特色文化為靈魂,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的活力墾區。項目總計劃投資30億元,主要建設89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及教育基地、11000平方米的循環農業博物館、6322畝的溫泉小鎮、6081畝的田園綜合體和占地4968畝的航空小鎮。
整合墾區分散的農墾資源,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進行整體的規劃布局,猶如散落墾區的珍珠有序排列,串成了美麗的“珍珠鏈”。
展望:全域旅游,遍地開花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但是農墾改革釋放的新動能正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催生一個又一個項目在贛墾大地開花。
江西農墾與恒大農牧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意向,現如今,恒大農牧集團同意與上饒農墾集團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加快推進馬家柚、稻蝦共作、中醫藥健康、北武夷河紅茶、詹天佑文旅特色小鎮等項目建設。
東鄉紅星墾殖場與中鐵中基(江西)農業管理公司合作,實施了“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項目”,打造獼猴桃專利品種產業帶,建立種植園、加工區、交易平臺和特色農業旅游相結合的獼猴桃“科教小鎮”;余干縣整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康山墾殖場、信豐墾殖場、禾斛嶺墾殖場、峽山生態林場、李梅嶺生態林場、漁池湖水產場、良種場等國有土地資源,組建成立余干縣農墾集團。余干縣集團圍繞高效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健康農業、賽事農業、鄉村旅游等功能,以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為主線,重點打造了鄱陽湖國家農業公園。
墾區旅游項目的落地生花,也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前不久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股權多元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就指出,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農墾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墾改革,對符合江西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政策的農墾建設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納入省重點建設項目予以管理。
贛墾大地、如花似錦,伴著鄉村振興的號角,乘借時代發展的東風,贛墾旅游必將為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雜志社 江西省農墾事業管理辦公室)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