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墾新曹農場創建于國家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8月30日,新曹農場的前身“國營東風農場”宣告成立,創業者的共同心聲是“向蘆葦地要田,向荒堿灘要糧”。墾荒者風餐露宿,硬是在荒堿灘上開出了3萬畝耕地。幾經變革,幾番磨煉,新曹農場發展成為場域108平方公里,擁有10萬畝耕地和近2萬人口的大型農場,從昔日荒涼貧瘠、人煙稀少的沿海灘涂,變成了今日田疇平整、溝渠棋布、道路縱橫、喧鬧繁華的黃海明珠。
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給我們的生產發展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考卷。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擔職責,砥礪前行。
一、牢記“經濟強”使命,農業生產必須實現高質量
新曹的糧食產量和畝效益在江蘇墾區名列前茅,但是,農業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要實現農業生產的高質量,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要加快推進集體規模化種植,培育新型合格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培養新型現代農業生產管理主體。不斷擴大本部的集體權益面積比例,在管好現有外拓基地的基礎上,積極在周邊鄉鎮就近擇優流轉土地。
二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主攻方向,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抓緊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標準體系、監測體系、監管體系、認證體系和品牌體系,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督,堅持把優質“產出來”、把安全“管出來”、把品牌“樹起來”,實現提質增效。
三要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爭取并實施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打造升級版高標準農田。加快烘干設施與曬場的建設,穩固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推進互聯網、物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智慧農業進程。
四要從實用型專業技術、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發展理念、農業文化、農場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素養,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真正成為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二、牢記“產業優”使命,農場轉型必須實現高質量
2018年江蘇農墾新一輪農墾改革后,存續農場一分為二,社區管理通過屬地政府授權委托、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墾區辦社會職能的內部分開、管辦分離;農場改制為有限公司,發展經濟、提升經營績效成為工作核心和主要任務。目前,農場公司初步構建了以林業、林下養殖業為核心,以大馬士革玫瑰、木本油料、中藥材等為支持的“2+N”產業體系。但是,這個產業體系還是不完備的,市場競爭力還是比較弱勢的,生命力還是比較脆弱的。農場轉型實現高質量,要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要建設好現有的產業體系,圍繞壯大林業,落實林地平整更新、林業資源管理、林木競價銷售三項措施;圍繞林下養殖,練好生態飼養、質量追溯、品牌提升三個基本功;圍繞特色產業,寫好“一朵花”精深加工、“兩桶油”套種栽培、“林特經”立體開發三篇文章。
二要進一步豐富現有產業體系,結合農場實際,發揮比較優勢,下大力氣做好風電項目和光伏項目的調研論證,爭取政策支持,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三要加強區域協作,利用南鄰AAAA級黃海森林公園、北依麋鹿自然保護區、東擁世界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區位優勢和三條國省干道貫穿農場的交通優勢,充分挖掘移民文化、墾荒文化、農耕文化、軍墾文化、知青文化,大力整合現代農業田園風光、林木苗圃、棚栽花卉、特色養殖、趣味種植等元素,以多元協作方式和混合經濟體制推進康養結合、農旅結合。
三、牢記“職工富”使命,職工增收必須實現高質量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場實現規模化、集體化種植后,農場人逐漸離開土地,他們的收入從哪里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來源。
一要著眼場內存量資源,發動職工干起來勤勞增收。我們要繼續鞏固“五個一”產業,加大基礎設施的保障力度,最大限度通過產業發展來擴大就業,增加職工收入。“五個一”分別是:精心培育“一只瓜”,形成瓜農種瓜贏、打工勞務贏、物流運輸贏的局面;著力打造“一片林”,實行“以耕代撫、管護分成”模式,促進集體長樹和個人增收互惠互利;做優做強“一枚蛋”,帶動千人服務于林下養殖的全產業鏈;創新發展“一朵花”,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實現職工種花贏、農民勞務贏、公司加工贏;整合傳統“一根絲”,綜合利用人力資源,促進職工栽桑養蠶,副業增收。
二要著眼場外增量資源,鼓勵職工走出去淘金致富。隨著江蘇沿海的不斷開發和鄉鎮土地的不斷流轉,周邊增量資源不斷增加。我們要引導職工多方面、多渠道創業增收,比如走向城市去打工,走向沿海承包水面,走向灘涂承包耕地,走向農村流轉土地,利用一技之長增收致富。
三要關心愛護困難人口和弱勢群體。扎扎實實開展好精準幫扶、社會救濟、民政殘聯等工作,加大因病因災因殘致困戶的救助力度,強化落實“兜底幫扶、就醫幫扶、就業幫扶、技術幫扶、用工幫扶、資金幫扶、物資幫扶、助學幫扶、思想幫扶”九大幫扶舉措,深化結對幫扶考核機制,確保今年底建檔立卡的困難家庭全部脫困,并想方設法促進已脫困家庭持續增收,真脫困、脫真困、不返困。
四、牢記“生態美”使命,生態環境必須實現高質量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如何實現生態新曹、美麗新曹?
一要建設美麗宜居家園,實行網格化保潔機制和門前三包責任制,實現集鎮美化;在完善集鎮主干道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居民區內巷道硬質化,改造老舊道路,實現道路硬化;進一步增加路燈、景觀燈、景觀燈帶等照明設施,實現夜景亮化;扎實推進公共綠地建設,做好道路植綠護綠工作,實現街道綠化;加快推進通訊、廣電信號傳輸線纜入地改造,實現弱電無桿化;逐步拆除搬遷居民點內養殖場,實現空氣凈化。
二要建設亮麗河道風景,在投入100萬元集中打撈河道水生雜草、河面漂浮物的基礎上,落實人員做好長效保潔,實現河面整潔;積極爭取環境整治項目和資金支持,利用三年時間,將中溝及南北干河疏浚一遍,實現河底清潔;嚴肅整治亂倒亂棄、私占私取、圍墾河道等行為,實現河床簡潔;在河道兩邊植樹綠化、造景美化,實現河岸雅潔。
三要運行好污水處理站和垃圾中轉站,確保場部集鎮3000戶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達標排放,全場規劃區生活垃圾日積日清,零散居民點生活垃圾定點堆放、定期清運。
四要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實現“農網、林網、水網、路網”四網齊綠和“園林新曹、森林農場、花園集鎮”三位一體綠色全覆蓋,構筑生態文明新家園。
五、牢記“農場興”使命,鄉村振興必須實現高質量
新曹農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是周邊發展的“高地”,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逐漸被周邊鄉鎮趕超。“農場興”是新曹人的宏大夢想,我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場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讓近2萬職工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一要做好農場發展規劃,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在與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相銜接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農場土地資源,全面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二要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功能布局,用活用好自主投資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合理開展居民點遷建,有序實施農場土地綜合整治,盤活開發低效用地資源,推進土地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
三要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將道路、綠化、垃圾、污水處理、廁所等納入環境整治提升及小城鎮建設規劃,切實提升場容場貌。
四要按照“內部分開、管辦分離、授權委托、購買服務”的16字方針,加快推進農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納入地方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建立場地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機制,提升場域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五要深入持久推進道德建設。舉辦道德講堂、文化論壇、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引導職工群眾自覺弘揚真善美、遏制假惡丑;鼓勵并支持職工組織成立各類文體協會,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注重典型引領,積極推選各類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好事,營造崇德向善的濃郁氛圍。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我們要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答好“經濟強、產業優、職工富、生態美、農場興”的新考卷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江蘇農墾新曹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