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廣西紅河紅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簡稱“紅河紅園區”)是匹黑馬,只用一年多時間,就獲得多項市級、自治區級園區稱號,從桂中腹地一下子“躥”到世人面前,成為廣西農墾和區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成為廣西全區現代農業建設領域令人矚目的焦點。
南國春來早,當記者來到這里采訪時,一個旨在研究部署國家現代農業莊園申報工作的墾地聯席緊急會議剛剛結束,各工作組便領了任務分頭行動起來。隨著園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和使命任務的不斷加碼,幾近滿負荷的忙碌早已成為園區上下的工作新常態。
順勢而為,擔當改革先行軍
廣西農墾紅河農場是有著6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近年來,由于產業單一,市場抗風險能力不強,再加上部分土地被周邊村民侵占,紅河農場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是四平八穩固守傳統,還是果斷出擊主動破題?面對“十三五”農業和農墾改革發展的新形勢,紅河農場領導班子作出抉擇:擔當改革先行軍,創建農業示范區,多條腿走路,促企業發展。
在交通條件有待完善、區位優勢不甚明顯、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的區域創建現代農業園區,這個抉擇最初并不被看好。“改革總會遇到阻力,但只有改革才能為企業找到出路!”面對質疑,紅河農場領導班子態度堅決,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農墾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新形勢下,發展以園區為載體的現代農業,是農場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舉措。
令人振奮的是,此思路與來賓市興賓區委、區政府一拍即合。經洽談商討,雙方決定墾地合作、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建設園區。
2015年6月,墾地共建的紅河紅園區破土動工。園區位于紅河農場二分場和興賓區正龍鄉大嶺村,規劃核心區7133畝,拓展區1萬畝,輻射區10萬畝,總投資約8億元。園區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是發展柑橘種植的黃金地帶。園區將以柑橘產業為支撐,輔以甘蔗“雙高”基地、養殖業和旅游業,按照“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結合”的理念,打造集現代生態農業、科普教育、休閑旅游、加工流通、電商服務于一體,具有農墾特色和桂中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借力而上,墾地合作建園區
“墾地合作,是我們園區取得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紅河農場場長譚建國告訴記者,在紅河紅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雙方共同成立了墾地合作聯合領導小組,大力推進園區開發建設。紅河農場提出的“一河兩岸,兩園驅動,產城園港,四位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戰略,被列入2016年來賓市、興賓區兩級政府工作報告。
園區建設,土地是支撐。在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下,紅河農場共依法收回3000多畝被侵占土地,用于園區建設,實現了“以園收地、以園保地、以園招商、以園興業”。按計劃,今年還將繼續依法收回3000畝。
為加快推進園區建設,地方四套班子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定期或不定期到園區調研指導、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了園區開發的“紅河速度”。
經過協調,地方政府以水利建設經費、水災補貼、綠化專項經費等形式,加大對園區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并為園區免費提供綠肥種、黃板、殺蟲燈等。
隨著墾地“一盤棋”理念的不斷深化,園區交通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來賓城區至正龍鄉的二級路已經建成通車,全程開車只需20多分鐘;來賓高鐵站至紅河紅園區城市大道項目將于今年動工興建;廣大職工群眾翹首以盼60多年的“紅水河大橋”項目,已獲自治區發改委批復,將建成雙向八車道橋梁,農場職工群眾渡船通行將成為歷史。
地方大力支持,農場干部職工也不等不靠,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干勁,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扎實推進園區各項工作。
2016年早春,水果采摘體驗園100畝的火龍果苗剛栽種下去兩天,強霜凍天氣便突然來襲。為避免重大損失,園區十幾名工作人員頂著寒風,連夜拔起果苗搬進設施大棚內。“夜黑風高,泥土濕硬,大家的手指被凍得伸都伸不直,然而直到把活干完,都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管理人員呂日文回憶說。正是這種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精神,把園區上下凝聚在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難,園區的發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擼起袖子加油干,共創國家級示范園區”……園區內一條條橫幅標語,已經成為職工們的思想自覺和實際行動。
特色突出,盈利發展可持續
紅河紅園區柑橘產業主要種植沃柑、大雅、愛來水等特優晚熟新品種。其中,沃柑個大味甜,汁多化渣,單果重達六七兩,表皮橙黃油亮,賣相好,產量高,畝產最高可達8000公斤。因屬于中晚熟柑橘品種,每年1-4月上旬上市,避開了其他品種柑橘大量上市的時間,加上目前市場上沃柑的供應量少,物以稀為貴,今年沃柑市價達12元/公斤以上,按畝產5000公斤計算,產值可達6萬元/畝,利潤可達5萬元/畝。
在柑橘無菌健康種苗培育方面,園區目標是實現每年出圃4000萬株,按目前裸根苗市價10元/株計算,可實現產值4億元、利潤2億元;如果按袋裝苗市價18-30元/株計算,經濟效益則更加可觀。2017年,園區預計出圃袋裝大苗50萬株、袋裝小苗100萬株,實現產值1000萬元。由于是第一年投產,基礎設施成本較高,但保守估計仍有400萬元利潤。
按農場最初計劃,園區農業的產值、利潤應該分別達到5萬元/畝和2萬元/畝以上。目前來看,紅河紅園區將遠遠超過這個預期,種得好的崗位、品種,產值可達10萬元/畝以上,利潤可達8萬元/畝以上,真正實現現代、高效。通過突出特色、做優產業,園區盈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不斷增強,職工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的目標將通過這個平臺得以實現。
輻射帶動,踐行示范題中義
大嶺村既是園區開發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園區重點輻射帶動的村莊。該村有71戶246人,長期以種植水稻等傳統作物為主。近年來,在紅河紅園區的示范引領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柑橘等特色水果種植1000多畝。2016年,全村水果產量達55萬公斤,產值約220萬元,人均增收8900多元。
如今的大嶺村,硬化水泥路從園區修到了村民家門口,許多村民蓋起了兩三層的樓房,村前修建了擁有近百個標準停車位的停車場,還安裝了多種健身器材。不遠處,一塊占地約10畝的魚塘正在改造擴建,將建成可供游人垂釣的地方……這個傳統的農業小村莊已經走上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現雛形。
“銳意創新搞好示范園區,輻射帶動共創美好家園。”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是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題中之義。為此,紅河紅園區把帶動區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并取得實效。除大嶺村外,還有黃豆塘村等周邊村屯希望被納入紅河紅園區發展規劃中,預計園區全面建成后,將輻射帶動更多農民走上產業轉型、脫貧致富的道路。
精準扶貧,“紅河模式”創多贏
如果說輻射帶動是示范園區的職責所在,那么將輻射帶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打造精準扶貧的“紅河模式”,則是紅河紅園區的又一大亮點。
在產業扶貧方面,園區引導貧困戶持政府扶貧補貼資金入股,以股東的身份種植柑橘袋裝大苗,接受園區統一提供的柑橘生產一站式、一體化服務,努力實現當年種植、當年掛果、當年收益、快速脫貧的目標。目前,已有137名貧困戶參與其中,每戶持2000元扶貧補貼資金入股,參股金額共計27.4萬元。在就業扶貧方面,優先安排貧困戶到園區務工,讓其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均工作20天以上,每天工資80-120元,與外出務工比,既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又能確保自家田地不撂荒,實現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兩不誤”。在智力扶貧方面,建立精準扶貧培訓基地和技術培訓中心,向貧困戶提供栽培技術、標準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生產技能和就業能力。
“紅河模式”的有效實施,既為地方黨委政府排憂解難,也促進了企業發展和貧困戶增收,進一步強化了墾地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持續融合,有利于紅河紅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匠心鑄造,醉美園區展風采
以工業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發展,是紅河紅園區快速發展的高效推進器。建園伊始,就成立了園區管委會、引導組建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并以股份制合作經營的形式組建廣西紅河紅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加強統一服務管理,強化公司化運營。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合作開發、職工創業等方式整合民營和社會資本,加大資金投入。目前,園區已成立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12個。
如今的紅河紅園區規模連片,布局合理,水電路、食住行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過去陳舊的生產隊隊部變成了白墻紅瓦的新農村,曾經的荒草地、桉樹林神奇“換裝”,變成郁郁蔥蔥的柑橘種植基地。公司股份制種植區、千畝職工創業園……5000畝柑橘長勢喜人,現代化科普展示館兼具教育和科普功能,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中心覆蓋全園區,120畝花海公園鮮花競相綻放。盡管公園尚未正式開園,但已吸引了不少游人徜徉其間,流連忘返。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日趨成熟的園區,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考察、投資。引進了金旭茂集團世界荷花文化博覽園項目、金泰農業科技公司萬頭生態養牛場項目;楊氏果業投資5億元的水果種植項目、經華能源公司投資20億元的農光互補項目、世紀榕園投資2億元的奇石盆景項目等將落戶園區;還分別與北京神舟綠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央企中國核電廣西能源公司、浙江銅掌柜互聯網金融公司、廣西西江投資集團等簽訂了合作協議。
一年多來,園區“兩級”申報、“四園”同創順利通過驗收,被授予來賓市第二批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第三批廣西農業科技園區、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五星級)和廣西最美休閑農業莊園稱號。
“挑著夢想出發,擔著希望回家;唱著山歌入夢,日子如詩如畫。”紅河紅園區內宣傳墻上的動人詩句,描繪的不僅是園區的愿景目標,也是每個職工群眾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創建4A級旅游景區,創建國家現代農業莊園……不管路有多長,這匹黑馬都已經馳聘在路上!
(作者單位:廣西農墾報社?廣西農墾紅河農場)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