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國西南端、紅河州南部邊境的河口瑤族自治縣,是云南省重要的熱帶作物墾區之一。始建于1953年的河口墾區,共有河口、壩灑、南溪、螞蝗堡四個農場,肩負著屯墾戍邊、建立國家天然橡膠產業基地兩大歷史任務。2010年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化農墾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四個農場下劃河口屬地管理。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農場屬地改革后,管理職能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農場各項工作在“政與企”之間搖擺,“三融入”(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營融入市場)難以有效落實,既不利于農場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開展,也不利于農場社會事務的扎實推進,影響了農場改革發展穩定。
進入新時代,在河口縣委、縣政府的積極組織與推動下,農場進一步加快改革進程,充分利用墾區資源優勢,通過創新“五大機制”,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優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成片推進的發展新格局,有力地促進了河口墾區農場的轉型發展。
第一,創新培育機制,發揮示范引領。河口充分利用農場產業、區位、科技等方面優勢,加快培育以種畜、種禽、種苗為主的現代良種繁育體系,積極承擔珍貴樹種、水果、畜禽等種子種苗繁育、種質資源保護以及農業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等任務,為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提供技術服務。一方面,為優化產業布局,對農場的農、林、牧、漁、旅游、服務及加工業,進行科學規劃,制定了河口墾區“四園一場”和兩個“十萬畝”的農業產業布局規劃。“四園”即熱作標準園、生態膠園、農墾莊園、熱帶水果種植示范園;“一場”即四個農場的美麗農場建設;兩個“十萬畝”即將四個農場15萬畝橡膠種植面積調整為10萬畝,努力打造畝產百公斤級的10萬畝生態膠園建設;整合原有不宜種植橡膠土地資源,打造以香蕉為主兼顧其它熱帶水果和經濟林生產的第二個10萬畝熱帶農業生態園。另一方面,積極引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場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同時,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推廣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努力把農場建設成為標準化操作、精準化養殖、設施化生產、循環化利用、休閑化農業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示范場,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第二,創新工作機制,夯實主體責任。屬地管理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墾區農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嚴格落實農場建設“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推進河口農墾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統籌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一方面,建立項目包保責任制,細化分解農場建設任務,實行一個農場一個縣級領導掛鉤聯系幫扶,使各部門各司其責,確保農場園區建設規范、高效運轉。如:國土部門負責土地整治;農業部門負責產業建設;交通部門負責道路建設;水利部門負責農田水利建設及人畜飲水建設;扶貧辦負責南部山區開發等扶貧項目建設。另一方面,建立項目督查調度機制,掛鉤領導、分管領導不定期督查,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確保農場園區各項建設任務有效落實。如:成立督查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下設辦公室在墾區農場負責開展日常工作;定期召開有關會議,研究安排相關工作;進行實地走訪,將所獲調查摸底基礎數據上報縣督辦等。
第三,創新投入機制,激活發展動力。由于自然災害和橡膠價格下滑,致使農場虧損嚴重,農場沒有基本的資金積累,產業發展步履艱難。為打破資金瓶頸,河口采取“政府引導+農場推動+部門支持”的方式,有效整合社會資金,加快農場產業園區建設。一方面,強化招商開發。用好用足云南省關于支持河口區跨境經濟合作區政策,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戰略。積極編制投資回報率高、市場前景好的農業招商項目,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吸引本地有頭腦、有實力、有技能的能人大戶入農場園區經營規模農業,吸引省內外企業進入農場投資設施農業。同時,統籌安排好土地開發利用工作,通過推行土地規模集聚來對接土地招商開發,把種養殖業土地使用年限延至30年,加工、倉儲土地使用期延至50年或70年。另一方面,吸納補助投入。上級財政資金的扶持投入,能夠吸引農場內部職工及社會資金投入。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200多萬元,扶持農場發展熱帶水果、冬早蔬菜及實施農業建設,投入1044多萬元實施農場土地整治項目,吸引農場職工及社會資金投入達2.2億元,有力地保障了農場的改革發展。
第四,創新經營機制,提高生產效率。職工家庭承包經營是當前農場經營管理的主要方式,但隨著農場融入地方、融入市場后,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職工收入,職工積極性受到影響,職工家庭承包方式陷入困境。為改變困境,墾區農場積極探索了新的承包方式,逐步化解當前困境。一方面,推行職工承包權變股權,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平等、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場職工通過崗位對外承包經營入股、內部股份合作、內部托管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截至2017年6月,四個農場有香蕉基地24個、經濟合作社3個、專業協會9個,基地及合作社土地面積達10425畝,實現產值1.2億元,推動了職工家庭承包經營向合伙經營承包、對外經營承包、集體經營承包轉變,經營管理由個人承包經營向產業基地、經濟合作社、專業協會經營轉變。另一方面,探索農場內部股份合作經營,加快農場市場化建設。將農場橡膠中幼林、熱帶水果種植經營管理股份化,按橡膠開割后及水果生產后產值分成,職工分成百80%、農場分成20%,橡膠林、水果林地所有權屬農場,橡膠、水果所有權、經營管理權歸職工。對不愿意割膠或外出務工職工,允許職工在本場內部流轉,交由其他職工經營。如此一來,農場職工既能自主經營或承包流轉,又能采取入股合作或投工投勞參與經營,從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生產效率。
第五,創新激勵機制,推動產業集聚。為探索農場新的管理模式,激勵農場加快發展,增強農場自主經營積極性,2013年以來,河口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在農場改革發展中相關問題處理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農場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農墾企業內部勞動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對農場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了一系列激勵舉措,有力地推動了墾區農場的轉型發展。經過長期努力,河口墾區農場園區雛形基本形成,示范效應日益凸顯。一方面,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城鄉統籌、延伸共享”上,積極爭取實施聯網公路、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現代通訊網、美麗家園、安全飲水、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將農場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體系,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場延伸,不斷改善農場農業生產設施條件,提高物質裝備水平,讓職工享受城鄉居民均衡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倍址结槪浞掷冒倌甑嵩借F路、南溪河漂流、農墾知青文化,發展壯大旅游產業;發揮好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熱帶林果、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模式,讓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職工增收能力不斷增強。通過推出諸多激勵政策,持續打造產業集聚平臺,實現鄉村振興,助推農場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