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鋒 林位夫 王紀坤
摘 要:分析了我國植膠業發展形勢及前景。由于產業環境變化等原因,生產成本大幅增加,效益下降,目前的傳統植膠生產模式競爭力大幅下降,但植膠業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是戰略性資源產業。建議未來植膠業定位在天然橡膠、木材和生態效益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建設上,重點結合退耕還林、精準扶貧政策向云南等熱帶偏遠山區的丘陵坡地發展國家戰略保障膠園或國家戰略儲備膠林,開展膠園復合農林業等多種經營,以確保國家戰略安全,建設熱區“金山銀山”。
關鍵詞:植膠業;發展潛力;發展前景;對策建議
國內天然橡膠(常指產自巴西橡膠樹的天然橡膠)消費需求增加,但膠園棄割棄管或改種等現象嚴重,未來植膠業前景如何引起各界關注。本文結合我國植膠業面臨的問題、產業發展潛力、國家戰略需求等對植膠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發展對策和建議。
一、傳統植膠業面臨的問題
(一)產業環境變化大,競爭力下降支撐植膠業發展的產業基礎是宜膠環境、廉價勞動力、先進技術以及優惠政策等。相對于以往,目前植膠業的產業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在自然環境條件方面,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植膠區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同時粗放經營使膠園土壤地力普遍下降。在社會環境條件方面,農村勞動力進城使產業失去了廉價勞動力資源,同時年青人不再愿意從事割膠生產,勞動力嚴重老齡化。在政策環境方面,天然橡膠生產市場化,國家相關的扶助力度減弱。同時,因國外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等優勢,使天然橡膠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大;石油降價,合成膠技術日益成熟,使合成膠不僅在價格上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也在綜合性能上日臻完美;其他產膠植物雖未規模化投產,但研發力度大;其他熱作產品因單價升高相對生產效益明顯提高,植膠業產業競爭力下降。
(二)生產成本不斷升高,市場持續低迷
事實上,國內植膠生產技術水平相當于或高于國外(如種植6~7年開割,人均管理約45畝/年,人均割膠300~400株/天)。但由于受自然環境因素等影響,致使我國橡膠平均單產僅處世界平均水平,又因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目前天然橡膠生產成本高于甚至遠高于多數產膠國。據測算,海南、云南民營膠直接生產成本分別達1.44萬元/噸和1.27萬元/噸[1],這與目前市場價格倒掛。而據國家橡膠研究組織IRSG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天然橡膠價格將持續在低價位下運行。
(三)植膠意愿不足,產業發展后勁乏力
由于植膠環境壓力加大,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個人發展植膠業的意愿下降,國內許多膠園棄管棄割,或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產膠能力大幅下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僅有的一點自然資源優勢喪失,而國家在產業發展上缺乏新的激勵政策;產業升級關鍵技術如超高產、超高效生產技術研發滯后,且在近期內難以突破或應用,傳統植膠業發展后勁乏力。
二、植膠業發展潛力分析
(一)植膠業是特色產業
橡膠樹生長粗放,是長期作物,主要生產天然橡膠和木材。天然橡膠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其回彈性、拉伸強度、伸長率、耐磨性、撕裂和壓縮永久變形性能都優于大多數合成橡膠,適于制作輪胎、減震零件、緩沖繩和密封零件等,在航空輪胎、載重胎等領域仍是不可替代的材料。 橡膠木顏色淡雅、紋理美觀,干縮性小、材質構造均勻、密度適中,機械加工性能優良,尺寸穩定性好,因此橡膠木經改性后可作為一種重要的家裝木材。目前國內膠園更新年生產木材約200萬立方米,若推廣種植橡膠樹速生品種或膠木兼優品種建立膠木兼有膠園,年木材產量將大幅增加,橡膠園可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
天然橡膠生產除產膠、產木材、結種子外,還有強大的碳匯功能,因此橡膠園可謂是多功能人工林,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符合國家戰略儲備林劃定要求。
另外,天然橡膠生產中仍有一些高附加值物質,如新鮮膠乳中含有白堅木皮醇、植物甾醇、萜類和蛋白質等具有抑菌、抗氧化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成分[2];橡膠種子中含有大量ω-3脂肪酸[3]等有待于開發。其中以膠乳中的白堅木皮醇和種子中的ω-3脂肪酸最有開發價值。白堅木皮醇是最早發現于南美洲白堅木中的一種手性藥物中間體,其價格大約1200~5700元/公斤,雖然在夾竹桃、沙棘果、雞骨草和大麻等植物中也含有這種物質,但含量普遍偏低。橡膠樹膠乳中含有0.2%~1.2%的白堅木皮醇,是最具工業化生產前途的白堅木皮醇來源[4]。ω-3脂肪酸常見于深海魚類、海豹和某些植物中,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精煉的橡膠樹種子油中亞麻酸含量20%左右,是一種比較好的亞麻酸油源[3]。傳統植膠生產技術十分成熟,產品易加工易保存,市場規模較大,適宜于大小規模種植生產,收益雖受市場影響但一般不會絕收,效益依生產模式而定,十分適合于熱帶偏遠山區等地發展商品化生產。
(二)市場需求與戰略需求
作為一般彈性體化工原料,市場上需要的是質優價廉的天然橡膠產品,這一需求因目前國際市場供應充足而下降,因此傳統植膠業前景不明朗。雖然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但由于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領土、資源等的國家利益爭端,作為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在國家層面上天然橡膠仍具戰略物資屬性,為確保國民經濟運行和國防建設安全,天然橡膠產業在我國仍是戰略性資源產業,國家需要保持一定的天然橡膠生產能力。而且,由于國防安全建設等對高質量天然橡膠有戰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國家對天然橡膠質量的需求遠大于對產量的需求。因此,發展高質量天然橡膠生產是部分傳統植膠區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之一。
橡膠林是多功能人工林,是熱區重要的人工林生態系統,可作為我國熱區山區建設“金山銀山”替代種植的重要樹種,也適宜作為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的樹種。橡膠樹粗生快長,一經投產多年收獲,產品易保存。在云南熱帶偏遠山區,由于遠離市場,以往多種植玉米、小麥、土豆等,年產出僅約400多元/畝。改種橡膠樹投產后年可產干膠90~120公斤/畝,產出1000~2000多元/畝,且有良好的社會生態效益,可大規模種植,是熱帶山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一條有效的退耕還林,脫貧致富,建立區域性支柱型產業的重要途徑。
(三)植膠效益潛力分析
目前傳統單一產膠生產模式下的膠園年收入約1000元/畝,同時由于國內人工費將持續增長,再加上植膠區極端天氣頻發,經營風險加大,因此傳統植膠生產模式產業競爭力低,特別在水熱豐富、地勢平緩、交通便利等(如云南熱區的壩區、海南沿海臺地等)適宜于發展高效產業的地方,傳統植膠模式產業競爭力較差,將逐步被淘汰,且植膠面積將大幅縮小。但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熱帶偏遠山區,傳統植膠業仍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傳統植膠業通過因地制宜、布局調整仍有望維持一定的天然橡膠生產潛力。
目前傳統植膠生產模式一周期30年可生產天然橡膠約1840公斤/畝(按畝產80公斤,連續生產23年計算),按2萬元/噸計,年膠乳收入約1227元/畝;更新時可生產橡膠木材約4.5立方米/畝,若按原木600元/噸,木材收入約2700元/畝,30年年均產出90元/畝,所以傳統橡膠園的年收入僅約1327元/畝。隨著國家禁伐令的實施,未來橡膠木將有更大的市場需求。若采用膠木兼優品種密植發展膠木兼有種植生產模式,以種植密植100株/畝,30齡時原木產量0.5立方米/株計(目前報道34株/畝的膠木兼優品種20齡時的原木產量1.83立方米/株),可產木材50立方米/畝;同期生產干膠3000公斤/畝(1.5公斤/株,割20年)。仍按天然橡膠2萬元/噸,原木600元/噸計,天然橡膠收入6萬元/畝,木材收入3萬元/畝;周期30年,則年均產出約3000元/畝,其產值高于一般人工林。可見,通過新品種新種植模式可大幅提高植膠生產效益,有望建成年產木材達2500萬立方米(按年更新50萬畝膠園計)的國內重要木材生產基地。因此,發展膠木兼有種植生產模式是傳統植膠業另一重要調整方向。膠園林下有大量林蔭土地,可發展多種膠園林下經濟生產。膠園間作新模式如全周期間作模式、橡膠/魔芋、橡膠/南芪等年產出超過2000元/畝,獲利1000元/畝以上。因此,通過發展適合當地條件的膠園林下經濟,有望大幅提高植膠生產效益。
傳統植膠生產的理論產量可達333.3~667公斤/畝[5],約是目前實現產量的3~5倍。云南出現超高產樹[6],單產是平均產量的7~10倍。鮮膠乳中的白堅木皮醇含量0.2%~1.2%[2],橡膠種子中ω-3脂肪酸含量約0.11%[7],一旦橡膠樹超高產栽培或其他產品開發技術突破,也可望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益。橡膠林具有較好的固碳效益,據估測僅海南橡膠林年固碳總量為171萬~180萬噸[8],按碳匯交易100元/噸計,年碳匯交易額可達1.71億~1.80億元。
三、植膠業發展對策探討
(一)植膠產業未來定位
在新經濟常態下,植膠業盡管仍是戰略物資與戰略性資源產業,但國家的庇護力度是有限的,更不可能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的呵護,植膠業必須面對國內外的市場競爭。鑒于主產國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優勢將長期存在,國內人工費用持續上漲,而國家需要保持有一定的橡膠生產潛力和發展“綠水青山”等戰略需求,國內植膠業的未來定位應是實現天然橡膠、木材和生態效益國家戰略儲備相結合的戰略性資源產業。主要以國家戰略儲備膠園/林(一種在必要時可立即投入生產的,具備一定天然橡膠總產量的非常規膠園)建設為己任,開展膠—農/林復合種養業綜合經營,在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橡膠林在天然橡膠、木材和生態效益上的國家戰略儲備效益和功能。
(二)植膠業未來布局和前景
我國植膠業未來布局應是以云南、海南熱區偏遠山區丘陵坡地常規膠園和非常規膠園為主,以云南、海南、廣東平緩地帶膠—農/林復合型常規或非常規膠園為輔的國家戰略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非常規膠園:①采用膠木兼優、速生或適合密植的品種,在較高的種植密度,非常規開墾,輕簡化管理等方式下建設,以膠木兼有、高碳匯為目的進行經營的膠園。這類膠園只有在國家需要或膠價很高時才開展割膠生產。②采用超高產品種、很低種植密度建設的行間適合開展多種林下經濟活動,以高投入高產出方式和高效益為目的進行集約化經營的膠園。這類膠園以生產高品質橡膠和發展林下經濟為主,只在國家需要、膠價很高或高產季節才開展割膠生產。非常規膠園應是國家戰略儲備膠林的構成主體并輔以相關的保障支持政策。通過大力發展非常規膠園,未來植膠面積有可能接近現植膠規模,但產膠潛力和容納勞動力人數有所下降,木材生產潛力更大,生態效益更佳;采用從國家、地方獲得補貼和產品(農產品、天然橡膠、木材和碳匯等)經營交易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者可望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
(三)植膠業發展經營對策
由于天然橡膠生產周期長等原因,從現有植膠業以生產天然橡膠獲得經濟效益為主的定位過渡到未來以落實(天然橡膠、木材和生態效益等)國家戰略儲備需求為主的定位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是植膠業艱難的過渡期。為確保國家天然橡膠供給安全、膠農獲得一定收入和植膠業可持續發展,植膠業各領域需要積極調整相關對策。
現有膠園中:一是競爭力低膠園。除建設過渡性“核心膠園”外,在沒有可替代產業以前,應在現有膠園中大力發展膠園林下經濟,同時開展膠園產權流轉、專業化生產、短周期高效生產模式(如生產周期為20年的強割生產模式)等嘗試,爭取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以減緩對國內植膠業的沖擊。二是競爭力強的膠園。除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外,也應發展膠園林下經濟,引進膠園產權流轉、專業化生產等生產管理模式。三是積極采用各種高效生產新技術,改進初加工工藝,開發國內外高端市場(如利用鮮膠乳原料生產白皺片、“黃金片”等頂級橡膠產品,利用橡膠木生產優質木材),大幅增加膠園單產、產品式樣和產品附加值,以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新膠園建設:一是結合退耕還林和精準扶貧政策,將建設重點向環境條件適宜的熱帶偏遠地區的丘陵山區轉移,建設由常規膠園和非常規膠園等組成的國家戰略儲備膠林。二是加快“核心膠園”或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較好區域的膠園更新,采用速生高產品種和膠園全周期間作模式,結合機械化生產和生態膠園建設需求等大力發展膠—農、膠—林等復合農林業生產。
要探討膠園碳匯交易等膠林生態產品開發和經營,開創膠園生態產品收益。
(四)植膠業科技對策
針對國家戰略需求與產業效益低之間的矛盾,植膠科技要從以提高天然橡膠單產技術研發應用調整和以大幅提高綜合效益技術研發應用為主,包括提高天然橡膠、木材、林下經濟、高附加值產品以及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效益的技術研發及應用。
根據植膠業相對優勢,重點查明云南、海南等熱帶山區可發展戰略儲備膠林的具體地域和面積,提出新常態下的我國植膠發展規劃和種植區劃;研發山地植膠、抗寒植膠新技術,支持我國植膠區向西部北部轉移。為戰略儲備膠園/林提供技術支持,要研發種植密度大、非常規開墾撫管的膠木兼有、膠—農/林復合膠園建設技術,包括品種、苗木、開墾、定植、撫管以及配套割膠技術等。
為平穩渡過產業過渡期提供技術支持,要積極探討短周期強割生產模式,提出針對現有膠園的高產季節割膠、高強度割膠等短周期高效益生產技術;研發適合各地現有膠園環境特點的林下經濟模式及配套技術;研究現有和新建膠園高技術或高投入高產出的膠園等特色或集約化生產技術;改變傳統觀念,鼓勵推進膠/農林復合非常規膠戰略儲備膠林建設步伐。
為促使產業升級,要加快傳統植膠生產模式自動化作業平臺技術研發,包括智能化割膠技術和適合丘陵山區的撫管機械等;積極探索天然橡膠短周期、無天災、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橡膠樹灌木化栽培模式;要聯合相關企業,研發高質量天然橡膠生產技術,開發頂級天然橡膠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究探討和推進碳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