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國之根本。成立于1949年的中糧集團,自成立之初就承擔“為國謀糧”使命,在新中國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而特殊的角色。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經形勢和糧食安全形勢,中糧集團聚焦糧、油、糖、棉、肉、乳等核心主業,擁有福臨門、香雪、長城、蒙牛、中茶、家佳康等消費者熟知的品牌,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優質產品生產者,優質品牌創造者。
截至2019年,中糧集團連續26年入圍《財富》世界500強,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維護糧油市場穩定、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及農業“走出去”中貢獻力量。
延伸產業鏈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三產融合發展,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新經濟模式。
中糧集團積極發展訂單種植,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訂單種植+產后服務+加工轉化+品牌營銷”的產業模式,中糧集團推進稻谷、小麥等糧食作物結構調整,引導農民種植優質水稻、強筋弱筋小麥等品種,打造綠色優質米面品牌,積極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
一是科學選種、育種與企業和機構的種業研發合作,種植優質品種,以五常“稻花香”為例,“稻花香”種子必須在政府指定的種業公司購買。
二是合作訂單種植。與當地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合作開展訂單種植。訂單簽署后,合作社聘請種糧能手或專業公司提供種植指導,在施肥、噴藥、病蟲害防范以及自然災害減損方面提供專業意見,確保訂單基地增產、種植農戶增收。
三是統一收割、收購。中糧集團組織合作社開展訂單基地統一收割、統一整理、統一存放、統一收購,確保品種純度,保障訂單基地農戶種植收益。
以中糧糧谷為例,中糧米業(五常)有限公司通過訂單農業開展原糧采購業務,提升上游環節優質糧源掌控能力,同時推動五常地區水稻優質優價,助力三農發展。2017-2018 糧食年度,五常米業與9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種植7200公頃,鎖定優質糧源5.4萬噸。通過訂單種植,帶動五常稻花香水稻種植戶增收約1340萬元。同時,五常米業還牽頭組織在黑龍江省內多個產糧大縣開展優質水稻訂單種植共計10667公頃,回收5萬噸,直接帶動農民增收1500萬元。
與此同時,中糧集團大力發展糧油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延伸面粉加工業務。面條和面包是面粉業務在加工產業鏈向下游的自然延伸,既是面粉業務的出口,又能提升價值空間,還能推進主食產業化。目前,中糧集團面條年加工能力20萬噸,產品系列分為高檔、中檔、中低檔,面條品種達百余種;面包日加工10萬個,主要產品有面包、糕點、餅干、月餅四大類,百余種產品。
二是研發玉米高附加值產品。玉米加工在現有以淀粉、淀粉糖等大宗產品基礎上,優化產品結構,謀求提升淀粉轉化率,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通過與國內外領先企業合作,加快向高附加值領域發展,積極向特種食品添加劑與生物制品領域方向延伸,如味精、檸檬酸、變性淀粉、功能糖醇、氨基酸制品等,實現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形成“大宗+特種產品”結構。
三是精深加工特種油脂。特種油脂主要用于餅干、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乳制品、煎炸、速凍食品、植脂末、調味品、烘焙餅店、乳化劑、植脂鮮奶油等行業。國內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特種油需求的大幅上升,中糧集團持續加大在特種油脂方面的研發力度和加工產量。
加強品牌建設 打造“大品牌、大市場”
品牌建設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糧集團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的產品,積極推進品牌建設,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靠優質溢價,靠品牌溢價,不斷提升品牌價值。
通過將品牌業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中糧集團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諸多品牌和服務組合,業務涵蓋米、面、油、糖、奶制品、肉食、酒、茶葉、食品包裝等,擁有福臨門糧油產品、香雪面粉、中糧食用糖、家佳康肉制品、中茶茶葉、長城葡萄酒、悅活飲品等品牌,持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影響力。
福臨門作為集團核心品牌,抓住央企獨特優勢,構筑與競品不同的傳播點,同高端媒體平臺合作,不斷提升品牌形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糧福臨門就“品牌強國工程”達成合作,依托國家平臺力量,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傳播好中國品牌文化,助力打造國家品牌名片。
以中糧油脂為例,2019年12月18日,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正式被授予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官方贊助商的稱號。
福臨門自1993年創立以來不斷創新發展,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系統化安全管控流程和先進的品質檢測體系,打造了一系列安全、健康、營養、美味的食用油產品,逐漸形成了以營養家、家香味等獨具風味的產品序列,歷經層層嚴苛篩選成為中國女排官方認可的食用油品牌,用“食”力為女排健兒們加油喝彩。
保障食品安全 守住立身之本
食品安全,關系民生。
中糧集團始終將食品安全置于第一位,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 最嚴肅的問責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加強生產全程可追溯,守護國民餐桌,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加強食品生產事前、事中、事后管控,中糧集團建立了由7個模塊、17個子系統構成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用最嚴謹的標準確保全鏈條風險可控。
在產業鏈源頭,采用“農場+工廠”、“農戶+合作社+企業”等多種形式,推進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經營,制定原料種植、養殖管理標準,開發原料質量安全風險地圖,對大米、小麥等20類主要原料、170余項風險指標進行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
在生產加工過程,制定13條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大綱》,全面識別全過程的質量安全風險,明確關鍵環節和節點的控制標準、管理職責、監控頻次、資源配置和糾偏措施,實現了加工過程風險管控的無縫對接。
在產業鏈終端,制定嚴格的內控標準,嚴把產品放行關,建立終端質量安全成熟度評價模型,確保田間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安全無死角,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助力企業未來發展
企業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科技與創新。
中糧集團始終把創新驅動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構建了以營養健康研究院為核心的研發機構,與專業化公司的獨立研發體系相結合,立足市場需求,加大創新投入,促進技術產品創新,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比如,在口糧品種上不斷推陳出新,引領消費結構升級,設計推出十二谷米伴侶、花式米廚等特色新產品。在食用油品種上,科學配比研制出“營養家”食用植物調和油,通過“營養環”配方工藝,提升原料中維生素E、植物甾醇、谷維素和角鯊烯等營養元素保留率,鎖存原生營養。
忠于國計七十載,良于民生再出發。中糧集團未來將繼續秉持“忠于國計、良于民生”的擔當使命,聚焦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引領帶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民增收,實現企業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鄉產天下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