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潑色、生態湖洲,洞庭美景,沙鷗翔集,鮮魚香蟹,大湖放歌、洞庭之心……
這里是北緯29度的中國洞庭湖平原。
從空中鳥瞰,洞庭湖水系像一個飄逸的中國行草書法的“心”字。這個“心”字中間位置的“一點”,就是擁有12萬畝浩瀚水面的湖南最大內陸靜水湖、三湘第一湖——大通湖。
大通湖,洞庭之心!
沿湖鋪展的這片沖積平原,是一部厚重的農墾創業史詩,歷經千錘百煉的農墾精神有著穿透時空的力量;區內的王家壩遺址,把大通湖文明上溯到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
因湖得名的大通湖區,是2000年經湖南省委、省政府批準,依托幾大農(漁)場成立的新區,總面積384平方公里,位于益陽、常德、岳陽的中心地帶,距三城均不到100公里。省道202貫穿全線,省道217建成通車、益南高速、杭瑞高速依境而過;把大通湖納入長株潭兩小時經濟圈,到達益陽、岳陽均僅需一小時車程;大通湖通用機場已經完成選址、設計工作;水運經洞庭通江達海。日趨完善的立體交通路網,成為大通湖加速發展的強勁引擎。
洞庭魚米鄉,天下美名揚。每年金秋時節,在大通湖里長成的大閘蟹已經膏腴豐滿、個大體壯。
大通湖豐饒的水產,已經成為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金盆小龍蝦被譽為“洞庭珍珠翡翠”,獲得益陽市美食旅游節評比一等獎;有著“中國河蟹之鄉”美譽的大通湖大閘蟹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暢銷全國、直通港澳臺。
吸引人的遠不止是這里的美食。“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田園夢。大通湖就是人間的絕美田園。
以大湖為中心,河渠、林木、田原自然相間,特色農莊如閃爍的群星,濃郁湖鄉特色的田園風格散發出詩意棲居的光芒。
大自然是這里杰出的剪輯師,一年四季,景色自由切換,春季來臨,油菜花開,大地流金。在洞庭湖濕地,近百萬畝蘆葦拔節生長,浩浩蕩蕩——鋪展著一幅幅寫意的田園長卷。
夏季,稻花千里,碧浪翻滾;荷葉田田,花香溢遠、兼工帶寫,韻致悠長。
進入秋天,大湖波平如鏡,秋水共長天一色;蒹葭蒼蒼,荻花如雪;夕照殘陽,漁舟唱晚;大通湖神秘而夢幻的色調,讓人樂不思返。
冬季的大通湖素裹銀裝,這里的道路、河渠、林木、農莊,成了這個季節大地上最干凈的詞語,揮寫著關于大通湖的圣潔詩篇。
如果說田園景致讓人愛上大通湖,那么,極具特色的豐饒物產,則讓人更想擁有大通湖。
這里水域遼闊、土地肥沃,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河蟹之鄉、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香稻第一村、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區。
豐腴的資源稟賦,鼓起綠色發展的風帆,代表著方向、展現著生機,更預示著未來。
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區,大通湖區內溝港縱橫、排灌暢通。50多家農業合作社激蕩田野新希望,糧、棉、油、菜等傳統農作物通過現代生產、創新管理獲得長足發展;蔬菜、葡萄、梨子、蓮藕、火龍果等特色種植聲名遠播。
工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國電南自光伏發電、湘益康生物質制藥、金健米業等上市公司強勢入駐;省級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林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多普勒電梯、5G智慧產業園、康玖堂生物科技產業園等多家企業蓄勢待發。
一個個農業產業化項目星羅棋布,一批批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放眼沃野,大通湖現代農業生機勃發,詩畫田園魅力盡顯。
河壩中心城區所有道路全面完成“白改黑”;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天然氣供應等一應俱全;碧桂園、生態公園、大通湖大道等成為中心城區新的地標建筑群。城內綠化、亮化、美化令人賞心悅目。櫻花大道、紫薇大道、楓楊大道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北洲子鎮北勝村、金盆鎮王家壩村、河壩鎮王家湖村、千山紅鎮大西港村成為全區第一批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鎮鎮通縣道、村村通水泥路;村級綠化、亮化實現率達85%以上。農墾危房改造完成率達98%。全力推進省級文明衛生城區創建工作,讓大通湖區成為浸潤碧水清波的幸福之城。
把槳大湖,浪遏飛舟。處于國家級洞庭湖濕地保護區的大通湖區,近幾年來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依托武漢大學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緊緊圍繞“退養、截污、疏浚、增綠、活水”十字方針,全面修復水生植被和底棲生物。由2017年底的“水下荒漠”變成了當前的“水下森林”,螺蚌等軟體動物貯量增加,由2016年的全湖4萬余噸保有量已增至近8萬噸; 2018年冬季回歸候鳥約10萬只,單一種群超過1萬只,2019年底,1700多只小天鵝首次落戶大通湖。如今的大湖一步一景,皆可入畫。觀花開魚翔,聽鳥語雀鳴,生機盎然!12.4萬畝大湖,十里綠色長廊、垂釣沖浪使人流連忘返,盡享大自然的恩賜!
未來,大通湖人將秉承“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打造全省集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為一體的新能源基地、生物醫藥原輔材料生產核心基地、重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農業休閑旅游和健康養生的目的地,建設富饒生態幸福大通湖。
(作者單位: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 大通湖區農業和農村水利局)
責任編輯:王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