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將全民扶貧、精準脫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通過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組織保障和資金保障,在全局營造全民扶貧的良好氛圍,通過“六個精準”合力攻堅,確保全局1056戶、1741人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轉被動為主動 落實攻堅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工作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建三江管理局通過制定《關于推進管局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切實將扶貧工作納入本部門、本行業年度工作,層層簽訂責任狀,共同構建覆蓋各行業的扶貧體系。
王淑華是八五九農場居民,早年她丈夫因為患病喪失勞動力,家里的經濟收入來源只能靠王淑華一人打零工勉強維持。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農場將她列為精準幫扶對象,為她提供大棚和土地,派技術人員進行幫助指導,使她漸漸有了穩定的收入。
“在農場的幫扶下,我現在通過大棚特色種植和種水田,一年的收入能達到一萬五左右,現在,家里的生活條件也有很大提升。”王淑華高興地說。
為全面掌握貧困戶基本情況,管理局各農場、各部門通過對轄區人口進行集中摸底、精準識別,并建檔立卡,把貧困人口是誰、什么原因致貧徹底梳理清楚。同時,各農場在“以地、以業、以城、以崗”四項精準幫扶措施基礎上,通過黨員干部、愛心志愿者“一幫一”、“多幫一”結幫扶對子,開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途徑,實現多渠道為貧困戶創收,切實解決了“誰來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的問題。
化粗放為細化 采取精準幫扶
在管理局扶貧統計數據庫中,有很多貧困戶是因病致貧。創業農場居民劉兆芹患有嚴重的腎衰竭,多次住院治療,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農場設立的“一站式”醫療救助和慢性病救助補貼,為劉兆芹一次性報銷了4000多元,并且,每個月農場還組織醫療小組免費為她體檢,制定康復計劃。
“在農場各部門的幫助下,我的病已經得到了控制。等病好了,我會努力好好工作,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劉兆芹激動地說。
為解決貧困戶就醫治療困難,防止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管理局各農場嚴格落實精準醫療扶貧政策,加大醫療救助力度,聯合醫院為貧困人員建立了健康檔案,并簽約家庭醫生,及時進行健康隨訪。同時,貧困人員的診療費用可憑票據給予一定額度的報銷。
針對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發展能力、發展需求各不相同的實際,管理局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采取資源共享的“捆綁”式扶貧模式,讓貧困戶享受土地資源收益。管理局充分利用全民招商、全民創業制定的好政策,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項目,鼓勵各類企業與貧困家庭結對幫扶,更多的讓貧困家庭參與其中,通過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貧困家庭增加收入。
變輸血為造血 完善保障機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踐表明,給錢給物的扶貧方式,難以保證扶貧資金的持續性;必須從源頭上提供扶貧資金的“活水”,為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提供內生動力。
大興農場居民王秀賢今年57歲,患有先天性聾啞,在老伴離世之后,獨自一人生活,無固定的經濟收入,平日里只能靠打零工來維持生計。農場將其列為精準幫扶對象后,了解到她會自制一些手工品,就積極幫助她聯系銷售渠道,增加經濟收入。
“在幫扶過程中,我們覺得她手工制作比較慢,就籌集1000元,幫她購置了縫紉機,又幫助她聯系了幾個經銷商,現在,每個月能銷售上百副鞋墊?!迸c王秀賢結成幫扶對子的農場公安分局民警尚友江說。
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建三江管理局通過建立以考核結果為導向的激勵和問責機制,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對違法違紀者嚴肅懲處,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通過總結推廣全民扶貧、精準脫貧的成功經驗,傳遞攜手同行、和諧互助的正能量;幫扶單位和幫扶人員要積極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對有致富意愿、有勞動能力、可扶持的貧困戶,幫助確定解困項目,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確保每年實現被幫扶家庭戶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以幫扶措施為抓手,以補齊短板為突破口,有助于扶貧現金流的可持續,從而為實現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注入源頭活水,方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下一步,建三江管理局通過將土地等資源流轉向貧困戶傾斜,新增公益崗位向貧困戶傾斜,養老、醫療保障支持政策向貧困戶傾斜,圍繞城鎮肉蛋奶菜及大棚二次利用項目向貧困戶傾斜的“四傾斜”,建立完善扶貧基金提取政策和辦法,建立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作為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工作制度,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同時,對扶貧攻堅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精準脫貧效果好的,要優先考慮提拔使用。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張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