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灌區是東北四大灌區之一,是全國優質粳稻優勢產地,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米袋子”工程的重要職責。前郭灌區稻米產業正步入由高產量向高質量轉變的階段,如何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是當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先導是體系建設
(一)堅持生態發展理念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搞掠奪式開發、破壞性生產,堅守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底線,在區內推廣生態種養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減少農業投入品使用,摒棄過去依靠“大肥大藥大水”的資源消耗性發展,推廣普及節本增效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投入利用效率,讓生態發展從容度過制約期,真正形成一套產業持續發展體系。
(二)形成合理布局體系
前郭灌區幅員5.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萬公頃(水田1.3萬公頃、旱田1.1萬公頃),草原面積1.3萬公頃,林地面積4000公頃,水域面積800公頃,建設用地5000公頃,年均糧食總產量3.8億斤,水稻產量2.4億斤。在抓好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建設基礎上,推進規模化多功能農業集約經營生產,形成良好的產業布局。主要是全力打造糧食、畜禽和水產品養殖加工主導產業區;建立城鄉副食品基地和高新農業技術示范園區;培育哈達山、吉拉吐、紅旗農場、白依拉嘎、紅光農場、蓮花泡農場至查干湖等引松沿線的農耕文化景觀、生態景觀、農村習俗為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觀光區;逐步形成以稻米生產為核心,綜合型、立體式、多元化的產業發展布局。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是綠色創新
(一)科技創新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近年來,前郭灌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已到了“后瓶頸”階段,只有按照“大數據分析、大公司引進、大灌區建設”的總體思路,把握好科技創新這個發展引擎,不斷提高稻米、雜糧等農產品的品質和產能。通過大力推進科技人才體系建設,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科學種田和科學管理。加快產業領域科技創新,推進區內基礎設施和現代化設備升級改造,實現藏糧于技,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
(二)發展特色產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方向
要秉持“規劃先行、梯次推進、園區承載、示范帶動”的總體思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生產、展示、試驗、示范、培訓、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綠色農業產業示范區。加大實施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循環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支持特色農產品、畜產品與精深加工業聯動發展,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加工,綜合利用前沿技術研究與示范,集成一批提升農產品價值的關鍵技術;實施大型龍頭企業工程項目,集成應用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智能加工技術,推動個性化營養功能性食品制造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應用,提升特色農產品利用的便利度和效率;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污染綜合治理的試驗示范區,以點帶面,增強農業生態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的能力,使農業生產向現代化發展,切入先進農業軌道。
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靈魂是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的目的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這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前郭灌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近年來,通過引進吉粳511、吉宏6、東稻3、通禾858、吉農大809等優質水稻新品種,推廣水稻“三推兩早一達標”栽培模式和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組建“前郭爾羅斯稻米協會”等一系列舉措,為進一步提升“前郭爾羅斯大米”地域品牌知名度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隨著查干湖生態旅游工程的全面開發,在農業品牌塑造上,可舉全縣之力借助“旅游+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平臺,打通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直銷通道,實現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轉變,進一步提高前郭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使業態更多元、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農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展。
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出路是機械化
前郭灌區在發展農業機械化方面擁有良好的基礎條件,目前,全灌區擁有農業機械8884臺(套),雖然基礎良好,但資源分散、單耕單作,沒有形成機械化生產體系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是全國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典型,按照“總體布局、分步實施、階段推進、重點突破”的發展思路發展現代化。建三江實現農業現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大投入力度。2004年至今,建三江相繼投入12.5億元,用于購置農機具先進設備,使農業機械得到了更新換代;二是試點示范。重點推進了30萬畝機械化示范場、200萬畝機械化示范區、1000萬畝現代農業機械化樣板局建設,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三是引進高精尖農業科技。建三江引進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機械,大大減少了耕種時間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了農業設備的科技含量,走在了全國前列。建三江農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經驗,值得前郭罐區學習和借鑒。
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手段是營銷策略
(一)創新經營模式
轉變生產、加工、銷售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經營局面,組織推進“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超市+基地+農戶”、“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經營模式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農業社會服務組織,建立新型區域合作關系,組織之間、組織與農戶之間互通有無,全面提升稻米等農產品附加值,創出一批優質品牌,分層次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優質產品多點銷售、四面開花。
(二)豐富營銷手段
根據市場需求,以“前郭爾羅斯大米”品牌為基礎,做好大而全、小而美、優而精、特而強的特色品牌,圍繞“互聯網+”型農業營銷手段,以適應業態更多元、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的市場發展方向。瞄準現代都市型農業精品點位,推廣農超、農企、農旅等產銷對接,提升品牌推廣的便利度和覆蓋率。
(三)組建產業聯盟
產業聯盟是現代企業為確保市場優勢、應對市場競爭、爭取市場占有率,而互相協作、資源共享整合的合作模式。前郭灌區資源豐富,擁有8個農牧場及3個鄉,在整合自身資源的同時,與縣域內外優秀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形成政策直達、資源共享、資金流轉的良好發展局面,整體提升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有序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實現灌區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抓住“體系建設、綠色創新、品牌建設、農業機械化、市場營銷”這幾要素,農業絕不是單一產業,只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乘數效應,才能推動全產業鏈價值的增長,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吉林省前郭灌區農墾管理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