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有一臺顯微鏡和幾臺聽診器到擁有DR(放射診斷儀)、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設備;從破舊的診療室到干凈明亮的大樓;從只能開些頭疼腦熱藥到擁有8個科室、能基本滿足轄區內居民的常見病診療和住院需求;從年收入不足40萬元、醫護人員紛紛“北上、南飛”,到年收入超過500萬元,建立起一支擁有中級以上職稱17人的醫護隊伍……這些都是發生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八里湖衛生院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八里湖衛生院原為八里湖農場衛生院,始建于1957年,2003年按照湖北省委《推進國有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要求進行了改制,2005年開始,將相關財產、人員全部移交縣衛生局管理。本文開頭提到的一系列變化,就發生在移交之后。
實實在在的“療效”
八里湖衛生院的“新生”,得益于完成移交后所做的幾項關鍵“手術”。
資產方面,八里湖農場職工醫院全部移交縣衛計局管理,資產整體移交、無償劃轉。由縣衛生局利用項目資金對門診、住院樓進行了改造。2013年新建了一棟綜合樓。2014年,新增了中醫理療科室,為轄區就醫提供方便。近年來,投入148萬元新增DR、五分類血球計數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彩超機等大型設備。
人員方面,2004年全院在職職工64人,退休人員41人,共計105人。根據《衛生院改革細則》,經縣人民政府專題會議決定,衛生院定36個編制,從在職職工中通過考試考核擇優錄取。退休人員41人,全部移交農場政工科管理;分流28人由農場做好安置工作。
職能方面,移交后的衛生院,作為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承擔當地醫療衛生計生管理職能,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政策;執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編制內人員的工資和社保經費由縣政府負責落實,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現在我們院年住院患者近2000人,年綜合收入500多萬,不光滿足了農場職工群眾的需求,還能夠輻射服務周邊地區。”談及衛生院近年來發展取得的成績,院長陳龍江自豪滿滿。
而八里湖衛生院的變化,只是八里湖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成績的一部分。
念好辦社會職能改革的“四字真言”
2016年以來,按照“政府主導、協同推進,明確方向、分類實施,統籌謀劃、政策銜接,積極穩妥、務求實效”的基本原則,八里湖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由蘄春縣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各職能部門按照工作分工配合推進,采取整體移交、分項移交、委托授權、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穩妥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落實人員、編制、資產、債務、經費等方面的銜接到位,重點做好了“分”“交”“建”“整”四篇大文章。
“分”,就是實行農場內部社企分離改革。
經蘄春縣委、縣政府批準,成立了八里湖辦事處,作為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農場社會行政事務。辦事處內設黨政綜合辦、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和財政所等“三辦一所”,在職人員實行參公和事業編制管理,工資及辦公人員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農場成立了八里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其作為壯大農場經濟實力的龍頭,經營管理農場的3.5萬畝國有土地和國有資產。辦事處和公司財務分開,公司法人經蘄春縣委批準由辦事處主要負責人擔任,兼職不兼薪。
“交”,就是將邊界清晰的社會職能全部移交地方歸口部門管理。
2016年以來,農場自辦的中小學、衛生院、派出所、土管所、司法所、畜牧獸醫站、漁政站、廣播站、文化站、城建辦、泵站等,已全部移交給蘄春縣的相關主管部門管理。縣主管部門根據編制情況和任職條件擇優收編一批,其余人員由農場消化安置。
“建”,就是建設新型社區,承接社會事務。
按照規模相當、地域相連的原則,農場將18個基層單位撤并為總場、湯如海、賽湖、濱江等4個社區,每個社區配備工作人員7-9人,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將原來農場基層單位承擔的社會事務,如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社會治安、養老保障等整體移交給社區進行管理。
“整”,就是將涉農服務機構重新整合。
撤銷林業站、法庭、水利站、計生服務站,將其職能移交蘄春縣對口職能部門。同時在農場設立農機、農技、水產、社保、村鎮建設等涉農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從蘄春縣相關局抽調。
行走在八里湖農場的大地上,處處可見辦社會職能改革為農場帶來的變化。
在濱江社區的暑期托管班,4名來自黃岡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正帶領著30多名農場的孩子讀書、游戲,他們的父母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在暑假里無所事事;在高山大隊,工作人員正在為76歲的程文化老人和黃繼生老人介紹新的退休金和醫保政策;在賽湖社區的集中居住點,再也看不到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情形……
“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績,主要得力于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使得農場能夠按照‘政府授權、購買服務’和農場‘內部分開、管辦分離’的路徑,全力推進農場辦社會職能內部分開改革。”八里湖農場黨委副書記、場長童劍表示。
推動農場可持續發展的神奇“藥方”
通過“分”“交”“建”“整”四篇大文章,農場的辦社會職能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農場辦社會職能負擔明顯減輕。通過移交一批、撤銷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精減農場辦社會職能機構21個,人員由原來的285人減少到55人,每年減少工資性支出881萬元。
農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相關機構和部門移交地方管理后,政府部門加大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投入力度,翻新、新建教學樓、住院部,整合當地人力資源,使得農場學校、衛生院等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水、電、氣、物業管理等社會職能轉企改制,全部實現了企業化、市場化運作,農場職工居民再也不用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而操心煩惱了。
農場企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八里湖農業發展公司打破“收取承包費”的傳統經營模式,流轉3600畝土地,引進正大集團、湖北省聯投集團、深圳艾艾貼公司等大型企業集團,已建成大型淡水魚苗生產基地、2040畝農業示范園、蘄艾種植園等一批重點項目。農場還利用地處“中國艾都”蘄春縣的優勢,順應“藥旅聯動”戰略,利用縣財政投資1000萬元,打造艾草文化小鎮,建成全國唯一一個以艾草為主題的自然科技展館——中國艾都艾草館;利用省水科所、華中農業大學技術支持,發展蝦稻連作、魚蝦套養面積18000畝,小龍蝦產量360萬斤,產值6000萬元。2016年和2017年,農場農業經營收入實現了兩連增,2017年更是邁過了1000萬元大關。
辦社會職能改革有力地推動了農場的改革發展;農場實力的不斷增強又為不斷改善民生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農場對居民危舊房進行改造,極大地改善職工的居住條件;新建了福利院,解決部分五保戶的住房困難;購置掛桶式垃圾轉運車、建立了衛生保潔的長效機制……八里湖,越來越成為職工居民心中的幸福家園。而輕裝上陣的八里湖農場,也正在按照“一產領先、接二連三、綠色生態、四區共建”的規劃藍圖,昂首闊步地行進在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上。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