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廣東農墾創建68周年。伴隨時代變遷,歷經風雨洗禮,廣東農墾始終不忘“為國植膠”熾熱初心,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本色,從以鐵的紀律、鋼的意志堅決執行“一定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命令,到以改革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豪邁履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排頭兵”的新使命,從突破北緯十七度,到海外再造新廣墾,廣東農墾成為新中國農墾事業70年壯闊歷程的生動縮影和亮麗名片。
中國南海,一艘神秘貨輪,牽動著兩個世界的神經。
這艘掛著英國米字旗的南斯摩洛號貨輪,于1951年5月29日從新加坡起航,目標航向中國廣州黃埔港,中途遭遇空中飛機追蹤、海上軍艦指令引航,妄圖強迫貨輪改駛香港。
當南斯摩洛號突破重圍,換上五星紅旗駛入中國海南島的海口港,將3745噸被西方列為對華禁運物資的天然橡膠片卸下船后,北京一直密切關注局勢的人們,終于舒展眉頭暢快松了一口氣。
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
五洲風雷激蕩。20世紀50年代,在世界東西方“冷戰”的大棋局上,剛剛誕生的紅色中國,不得不被卷入侵略與反侵略、封鎖與反封鎖的激烈斗爭漩渦。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世界,與以美歐為主的帝國主義西方世界,展開了一場對戰略物資掌控的絞殺與反絞殺斗爭。東方世界的兩位偉大領袖,斯大林和毛澤東,共同決策以合作形式發展天然橡膠,蘇方提供資金、物資和技術,橡膠開割后每年獲得成品膠的回報,蘇方的投入以中方提供的橡膠相抵。1952年9月15日,中蘇簽訂合作協議,要求中國在3年內墾殖橡膠800萬畝,從1959年開始,每年向蘇聯出口橡膠1.5萬至2萬噸。
橡膠是重要戰略物資。在現代戰爭中,飛機、大炮、汽車的輪子,士兵的頭盔、雨衣、膠鞋,防毒面具和防化服等制造,都離不開橡膠原料。換言之,如果沒有用橡膠制成的宇航服和航天器中的特殊零件,加加林遨游太空、阿波羅登月都不能成為現實。
西方學者們早已斷言:北緯17度以北不適宜種植天然橡膠。突破北緯17度橡膠墾殖禁區,誰來肩負重任?
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毛澤東與周恩來決策:由陳云抓總,葉劍英負責組建機構,領導生產基地建設。
根據黨中央的決策,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召開第100次政務會議,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大陸廣東(海南島除外)、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五個省區共植巴西橡膠及印度橡膠770萬畝(海南島的任務另定)。其中廣東、廣西兩省(任務為500萬畝)的400萬畝巴西橡膠的培植工作,應于1954年完成,以爭取10年后,在大陸上每年可達10萬噸之目標。
雷厲風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一副總理兼國家財經委員會主任陳云,與時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于1951年9月共同主持召開了一個有華南地區黨政負責人、中央和地方林業工作方面領導人、中蘇專家要員參加的國家級機密會議,傳達黨中央決定:橡膠事業是國際事業,是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必須馬上動手,時間不容許我們慢吞吞地干……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951年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南墾殖局,任命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兼局長;中共廣西省委書記陳漫遠、中南財經委員會華南分會副主任易秀湘、海南軍區司令員馮白駒兼副局長;調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書長李嘉人、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部長惠中權、解放軍156師師長鄧克明、東北國營農場管理局局長顧紹雄為副局長。同一時間,中國所有設有農學或林學系的大學,都接到來自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密級通知:動員、選調農學、林學的教師和畢業生,到華南參加橡膠墾殖工作。
深入調查研究,精準把握第一手資料,是破解橡膠種植難題的前提。已經多次實地深入高雷地區考察的葉劍英,對整個華南存活86萬多株3萬多畝橡膠的情況已了然于胸,但他仍要弄清楚一個重要問題——巴西橡膠樹究竟最北能種到什么地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1951年11月底,當葉劍英帶領考察組一行人在雷州半島由南而北,循徐聞到海康,再渡過南渡河,在雷州半島以北的茂名地區尋找存活的橡膠樹時,發現茂名農校東門坳有三棵橡膠樹,這是這次調研最有價值的收獲。專家測定東門坳處于北緯22度線上,意味著中國橡膠種植可以從原掌握的位置往北推進約200公里。葉劍英來到橡膠樹下,抬眼往坳口望了一下,轉身面向南方,把右手提到胸前,用力往外一揮說:“從這里開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種橡膠!”
墾殖工作千頭萬緒,葉劍英卻有條不紊駕馭大局。他親自召開大會,動員組織專業勘測設計人員531人、解放軍第43軍99名官兵、土改工作隊干部300人和幾千名青年農民集成“尖兵部隊”,挺進南疆荒原林莽,開展橡膠林地選擇和勘測設計、尋找橡膠母樹、搜集黃金般貴重的橡膠種子以及整地育苗等工作。
組建墾殖大軍,掀開墾荒序幕
1952年春節前夕,葉劍英一聲令下,華南墾殖局整體移師湛江,把墾殖大軍指揮部前移到湛江墾荒第一線。接著,華南墾殖局分別于1952年2月和4月召開兩次墾殖會議,確定橡膠種植“先大陸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機墾后人力”的工作方針。明確全年工作任務:采種128.16萬斤,籌備育苗竹籃1.5億個,開荒種膠420萬畝。高雷地區確定為重點植膠區,開荒定植220萬畝。
經葉劍英提議,中央軍委迅速發布命令:“從解放軍中抽調部分部隊,改編成林業工程部隊,交由華南墾殖局安排任務。”1952年7月3日至4日,中南軍區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決定,組建華南林業工程部隊,由解放軍156師原師長、華南墾殖局副局長鄧克明擔任司令員,下轄兩個師一個獨立團。將原駐廣西賓陽的解放軍152師師機關及直屬分隊與海南駐軍抽調的部隊組成林業工程第一師;152師師機關改為林一師師部;師長曾慶禎,政委劉友光(當年9月由王昌虎接任,后任廣東省農墾總局局長),參謀長馬哲武。林業工程第二師由江西駐軍、廣東珠江軍分區、湖南益陽軍分區抽調所屬部隊組成,師部人員從江西南昌軍分區機關抽調;師長吳文華,政委江學彬,副政委陳文高(后任廣東省農墾總局副局長),參謀長王偉(后任廣東省農墾廳副廳長)。
軍令如山,兩個師一個獨立團的19653名官兵迅速集結,奔赴指定墾區。其中林業工程部隊第二師9000多名官兵,在雷州半島全力開墾橡膠宜林地。期間,為加強墾殖大軍與地方黨委的統籌協調工作,組建高雷墾殖分局,由粵西區黨委書記劉田夫,行署專員李進階先后擔任高雷墾殖分局、粵西墾殖分局局長,高雷地區各縣縣委書記兼任所在縣墾殖所所長。
墾殖大軍從四面八方匯集湛江。自1952年的夏季開始到當年年底,以雷州半島南部為中心,加入墾荒隊伍的有軍工2萬人、固定工19萬人、民工25萬人。在雷州半島的土地上,幾百個墾殖點同時作業,幾十萬墾殖大軍撼天動地,到處是砍岜清山后堆積如山的木料,到處都是荊棘芒草燒過留下的厚厚灰燼。經過4、5個月的鏖戰,在開墾的86萬畝土地上,種下了2189萬株橡膠小苗。
開荒、育苗、種植、撫管,墾殖大軍投身熱火朝天的墾殖戰斗,每天除了面對高強度體力勞動的考驗,還時刻面臨毒蚊毒蟻、蛇蝎惡蟲、吸血螞蝗、蜇人野蜂、饑餓猛虎的襲擊,經常與超強臺風、烈日雷電、雨雪霜凍惡劣氣候抗爭。同時,墾殖人員還要面臨惡性瘧疾襲身的威脅,有個農場1個月就病死21人;有的農場職工遭到敵特土匪冷槍偷襲,有個分場一夜之間被燒掉橡膠苗660株、茅房23間。很多年輕的生命長眠在膠林深處,他們沒有烈士的名分,甚至連名字都不為外界知曉,但他們都有著偉大的平凡——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壯烈;偉大的付出,偉大的犧牲。
新中國橡膠事業蹣跚起步。至1953年春夏,華南墾殖局已擁有29個墾殖所、309個墾殖場、10個拖拉機站和1個機械修配廠;在高雷、合浦、海南地區共種下巴西三葉橡膠樹140多萬畝。1000多名大學師生和數百名歸國僑工,近2萬名林業工程部隊官兵和軍轉干部,7300余名地方干部、21萬職工和25萬名民工,肩負祖國神圣使命,用忠誠和奉獻奠定了新中國橡膠事業的基礎,燃起了歲月激情。
是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為創造了這頁歷史的平凡人們題詞:種好橡膠,發展生產,鞏固國防。
突破北緯17度,創造人間奇跡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定。隨著國際風云變幻,蘇聯單方面中止了中蘇合作發展橡膠協議,新中國的橡膠事業迎來了艱難的“大轉彎”。黨中央迅速調整發展橡膠事業的方針:一是要自力更生;二是要按科學規律辦事;三是要走企業化經營的道路。一大批臨時工人被動員回家,資遣數萬正式工人,華南墾殖局的兩個林業工程師和一個獨立團也成建制轉業,帶有半軍事化性質的華南墾殖大軍實現艱難蛻變,以政企合體的資源型國有企業面貌出現在南粵大地。
1956年5月,農墾部成立,王震任首任部長。廣東農墾事業發展的新機遇再次到來。王震,這位先后率部在南泥灣開荒、北大荒開墾、新疆屯墾的將軍,是墾殖事業的行家里手。他先后19次到湛江墾區湖光農場視察,倡導“橡膠為主,多種經營”,多次從北大荒、上海等地調動一批批東方紅拖拉機、“三鳥”孵化器、奶牛等支援湖光農場,并于此蹲點試辦“中國式的革命化農場”。
春風又綠粵西膠林。1957年春天,華南墾殖局植下的第一批橡膠樹,當時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膠林,流出了第一滴膠乳。新中國橡膠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云,親臨現場觀看橡膠開割的歷史性鏡頭。
這是個特別的日子,建設農場沙堝隊的僑工手握膠刀,將刀刃貼到樹皮上斜斜地推過去,樹干上留下一條弧形淺溝,割線上沁出一點一點珠狀的白色膠乳,沿著“鴨舌”滴到盛接膠水的膠杯上。陳云仔細地看著膠工的動作,當第一滴膠水滴進膠杯時,開懷笑了。他回過頭來對在場的人說:“有的人說我們種植橡膠沒有膠水,現在不是沒有膠水,這是大有希望的嘛。”他又對時任華南農墾總局(華南墾殖局改名)局長李嘉人和粵西農墾局領導說:“要一膠二林,有林就有膠,農場要邊整頓、邊發展,穩步前進。”說完,他望著膠工手中的膠刀,做了一個割膠的手勢。跟隨陳云的同志會意,取過膠工的膠刀:“首長想要親手割一刀。”
陳云接過膠刀,在膠工的指點下往開好的割線上試割了一刀,已經沁出了膠水的割線上,膠水出得更暢了。4月1日,陳云題詞:“我國的橡膠事業雖然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大規模的國營橡膠膠園還在辦。我們要兢兢業業穩步前進。只要這樣,我們是會穩步成功的。”
墾殖大軍歷經艱辛和磨難后,實現了他們的理想追求:1965年,廣東墾區橡膠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89.27萬畝,共5190.87萬株,其中開割面積71.98萬畝,共1316.1萬株,干膠總產1.61萬噸。
廣東農墾為祖國橡膠事業發展創造了輝煌:1982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墾局舉行特別記者招待會。時任農墾局局長趙凡以充滿自信自豪的洪亮聲音宣布:“被世界植膠界公認在北半球只適宜在北緯17度線以南生長的巴西三葉橡膠樹,已經在我國大面積北移種植成功,最高種植緯度到達北緯24度。這是世界橡膠種植史上的奇跡。這項成果,將由國家授予科學發明一等獎。”
同日,時任農牧漁業部部長何康接到葉劍英的電話。葉帥對中國橡膠事業取得的光榮業績,對創造了這一業績的科技人員和農墾職工表示熱烈祝賀。
新華社的電訊震動了全球。
郁郁蔥蔥的橡膠林作證,世界橡膠專家學者見證。1984年7月,在世界橡膠育種、采膠生理科學會議的講壇上,新中國橡膠科研事業的奠基者、廣東省農墾總局高級工程師徐廣澤宣讀關于橡膠樹在高緯度培育生長的總結性科學論文,為中國人鼓勁的友善而欽佩的掌聲響徹法國巴黎。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中國為沖破帝國主義封鎖而奮戰的橡膠墾殖事業,在華南林業工程部隊等近兩萬官兵,以及歸國華僑、數十萬翻身農民、復退軍人和知識青年組成的墾殖大軍的史詩性開發中,創造出了氣壯山河的人間奇跡!
矯健前行新時代,打造國際化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星移斗轉,盡管華南墾殖局先后更名為華南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廳、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廣東省農墾總局,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亙久不變。1994年成立的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保留廣東省農墾總局牌子,打造出以橡膠為主,蔗糖、劍麻、乳業、水果、養殖業等優勢產業齊頭并進的農業產業化集團。
上世紀末,亞洲金融風暴給農墾經濟造成重創,擁有10萬職工、近50個農場的廣東農墾系統虧損3.93億元。然而,從2000年起步,至2002年底,廣東農墾全面實現扭虧為盈,負債率大幅下降。一個以橡膠為龍頭產業的南亞熱帶作物現代企業集團鳳凰涅槃重新崛起。《南方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廣東農墾大步邁向產業化”的通訊報道。
具有戰天斗地精神和時代創新意識的廣東農墾人耕耘出新的業績,走向更高更新的二次創業起點。2003年8月9日,《人民日報》以“3.93億元虧損是如何扭轉的”為題,在頭版頭條位置大篇幅刊登廣東農墾系統改革脫困發展紀實文章。2004年3月下旬,廣東農墾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改革創新,服務三農”宣傳10個典型之一。中央和省主流媒體記者組團深入農墾采訪,集中刊播了系列報道。
新世紀,新征程,新作為。2005年,廣東農墾以全球眼光加快實施橡膠產業走出去發展戰略,再造海外新農墾,先后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老撾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共建立了45個天然橡膠項目,構建起集科技研發、種苗繁育、種植基地、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國際貿易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
進入新時代,廣東農墾人執著踐行“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理念。2013年10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馬經濟合作高峰論壇時強調,要繼續加強中馬在天然橡膠種植和加工領域的合作。10月11日,李克強總理在泰國國會發表演講,要深化中泰兩國在天然橡膠領域的務實合作。廣東農墾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全力推動我國海外天然橡膠事業的創新發展。
“走出去”筑造生產加工資源橋頭堡。2016年,廣東農墾成功收購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企業——泰國泰華樹膠公司,天然橡膠年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其中海外130萬噸)、橡膠種植規劃面積200萬畝,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經營企業。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廣東農墾聚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加快推進農墾改革發展,逐步完善國家戰略資源(天然橡膠和劍麻產業)、城市安全食品(糖業、畜牧、乳業、糧油、果蔬等)兩大主業板塊和一個支持服務產業板塊(商貿流通、金融服務、小城鎮開發建設、酒店旅游等),建成了一批現代化國有農場和天然橡膠、蔗糖、糧油、畜牧、乳業、劍麻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培育了1家上市公司、13家國家及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逐步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國內外市場同步開拓的國際化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作者謝顯揚系廣東省直機關工委副巡視員;溫金榮系廣東省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