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東省地方國營黃河農場來說,2018年注定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農場整建制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場;這一年,完成土地確權14萬畝,實現了“有地有權”的歷史性突破;這一年,墾東揚水站取水證獲批,農場有了自己的“水龍頭”;這一年,農場整體搬遷改造了15個片區(919戶),增進了民生福祉。
2018年,農場以高質量“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為破題關鍵,以科技合作、現代農業和文旅產業發展為主線,積極探索“用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現代化、以融合發展的模式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努力將農場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科學研究的試驗田、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高地。
堅持高標準“雙招雙引”。農場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與一批“國”字號科研院所展開了深度合作。與中科院地理所、遺傳所分別共建了中科山東東營地理研究院和中科東營分子設計育種中心;與中科院科發局共同推進的“中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工程實驗室”,是中科院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布局的第一處農業綜合科研平臺。該實驗室將整合20個相關所的創新團隊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打造中科院現代農業科技集成研發、農業生產全系統的試驗示范和轉化平臺。農場還先后與中國林科院合作建設了“黃河三角洲綜合實驗中心野外試驗站”,與中國農科院合作設立了“中農東營耐鹽作物研究中心”。
著力引進延鏈補鏈項目。農場立足現有基礎和資源,先后引進了牧漁歸陸上海洋牧場、中科為農智慧農業、正大生豬產業鏈、通威集團漁光一體生態園、正大集團蝦產業化項目等。一系列延鏈補鏈項目的入園落地,推動了水稻生態種植和大閘蟹、對蝦、生豬養殖等規模種養向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質轉變,實現了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提升,加快了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值得一提的是,在農場布局多個項目后,正大集團正籌備將華東總部遷入園區,這對于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實現雙贏意義重大。
堅持精準化“雙招雙引”。“臨近黃河入海口是農場的先天區位優勢,我們主動融入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承擔好吃住行游娛購功能。”農場黨委書記茍宏水說。農場通過恢復生態林場、高標準規劃建設濕地走廊等,進一步優化了生態環境。圍繞發展目標,堅持走出去、引進來,與國內知名公司合作,依托農場場部舊址規劃建設了黃河口知青小鎮,挖掘知青文化、農墾文化內涵,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實現了“旅游+文化”融合發展。農場先后承辦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汽車、自行車賽事,積聚人氣、激發活力,實現了“旅游+體育”融合發展。農場還依托科研機構、科技平臺和實施的科技項目,開展了親子科普教育,寓教于游,實現了“旅游+科技”融合發展。
努力打造高層次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資源。”2018年,農場通過創新載體建設吸引了眾多科技資源和高層次人才聚集,人才強區初見成效。一是吸引了一批院士團隊的關注。地理學泰斗孫鴻烈、植物分子遺傳學專家李家洋、中國徒步穿越南極第一人秦大河、植物學專家方精云等院士團隊先后來農場開展工作考察交流。二是招引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入駐。以中科院楊維才、歐陽竹,中國林科院張華新,中國農科院劉春明等為代表的40余名研究員、17支專家團隊在農場從事科學研究,地理研究院接收了東營市農學相關領域5名博士進行掛職鍛煉。三是舉辦首屆國際三角洲論壇,多名高層次人才圍繞三角洲發展的生態、環境、資源、農業等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爭取將農場打造成國際三角洲先進示范試點。
奮斗者永遠不會停下腳步。2019年,農場將緊緊圍繞“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的目標定位,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不斷提升“雙招雙引”質量,推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建設“美麗農場、幸福家園,科技小鎮、綠色園區”,努力在全市鄉村振興中打造樣板、爭當排頭兵。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