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墾展區,貴州安順農墾的展臺前,一杯杯清亮鮮香的茶,吸引來往的觀眾停下腳步。
“喝安順農墾茶就像在喝土雞湯!”茶葉專家和茶葉愛好者在品嘗過安順農墾茶之后,往往發出這樣的贊嘆。土雞湯之所以讓人難忘就在一個“鮮”字,那么安順農墾茶的鮮味秘訣究竟在哪里呢?
用好“環境”這一鮮味基因
安順地處云貴高原的黔中腹地,氣候溫和,據考證,遠在100萬年前這里就已有茶樹生長。這里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至今仍保留有數萬株幾百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樹。安順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茶區海拔1300米左右,具有典型的山岳氣候特征,“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地云”,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利于茶葉的氨基酸等芳香類物質的合成,據相關檢測,安順茶的游離氨基酸總量達5.8%,茶水浸出物平均達42%以上。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記載:“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所謂爛石,是指風化較完整,發育良好的土壤,也可以認為是未種植過作物的生土,其礦物質等養分齊全,結構良好,適宜茶樹生長發育。安順喀斯特地貌發育健全,周邊區域現存龍宮、織金洞、黃果樹瀑布群、古生物化石群,土壤富含腐殖質且礦物質種類豐富。加之歷史上,安順交通基礎薄弱,開發較晚,保留了大量未曾耕種的森林山地,安順的茶區大多在這樣的土地上開發而來。
傳承“歷史”這一鮮味底蘊
安順大規模人工種植茶樹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調派其正在北方與北元作戰的傅友德、沐英等將領揮軍南下,與藍玉率領30萬大軍征戰西南地區,平定了元朝梁王的叛亂。戰事結束后,沐英及數十萬明朝官兵以軍屯的形式駐扎下來,其中一大部分留在了貴州安順,墾荒耕種,亦兵亦民,隨軍而來的家眷,帶來了江南地區先進的種茶制茶技術,由此,開辟了安順境內大量種植茶樹的新篇章。
明清兩代乃至民國時期,安順都是茶馬古道的重要樞紐,也是茶葉的重要集散地。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蘆壩茶場、大西橋茶場等農墾茶場陸續開辟建立,安順的農墾茶,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產品進入了國家統購統銷渠道,從有到多,從多到強,成為國家出口茶的重要原料產地,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間接支援了國內的經濟建設。
建國初期,因種茶歷史悠久、茶區自然環境優良、交通位置優越等因素,安順被國家選為茶葉重點發展區域。從1958年開始,中國茶科所相關專家陸續到這里指導建設了蘆壩茶場、大西橋茶場、山京茶場、安順茶葉果樹場等國有農墾茶場,茶園選址科學,區位布局合理,建設標準高。一代又一代農墾茶人,堅守匠心,為國奉獻,生產出來的安順茶因為滋味濃爽,被作為“味精茶”拼配生產出口茶。一時間,安順茶美名遠揚,供不應求。
進入90年代后,安順農墾茶風采不減。1994年成立了以3個安順農墾茶場為核心生產基地的茶葉營銷機構——安順市茶葉開發中心,逐步塑造安順瀑布茶的品牌,依托安順茶的品質優勢,逐漸占領國內市場,為江浙一帶的茶商大量供應高品質的綠茶,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由原地區農業局、茶葉站、茶葉中心、農墾茶場等單位選送的瀑布品牌系列茶,多次榮獲“中茶杯”、“中綠杯”金獎。
堅守“質量”這一鮮味初心
近年來,農墾的“味精茶”“雞湯茶”迎來了發展的大機遇,先后規劃建設了“國家出口茶生產基地”“精制茶生產車間”“茶產業培訓中心”等項目,組建了大水橋有機茶聯盟、農墾茶業聯盟等機構。
借助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牢守記初心,銳意改革,安順農墾茶場嚴守質量底線,堅決貫徹“寧要草不要草甘膦”、“茶葉采摘加工、包裝運輸全程不落地”的號召,先后通過了歐盟400多項農殘檢驗和美國雨林聯盟SAN認證,產品遠銷非洲和歐美市場,也成為多家大型跨國茶企的產品供應商。“農墾安順瀑布茶”品牌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先后獲得了“貴州五大名茶”“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省名牌產品”等稱號。2018年,安順農墾茶榮獲第十六屆農交會農墾展團“十佳優質農產品”稱號,2019年又獲得第十七屆農交會農墾展團“我最喜愛農墾產品品牌”稱號。
用好“環境”這一鮮味基因,傳承“歷史”這一鮮味底蘊,堅守“質量”這一鮮味初心。600年古老的制茶歷史、數十年農墾人匠心守護,詮釋了一杯安順農墾茶的鮮味秘訣。
(作者單位:貴州省安順市農墾農工商公司)
責任編輯:王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