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或不可能,取決于人的決心。
在黑龍江墾區曙光農場,就有一位用勇氣承擔命運的“英雄好漢”——52歲的普通黨員陳山。他用對黨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堅守,帶領一群渴望共同富裕的農場人,成功地在安哥拉挑戰了當地玉米單產不可能超過200公斤的極限,為中國與非洲開展農業合作爭得了話語權。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兩個國家向農場伸出了橄欖枝,中亞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也來尋求農業項目合作。
黨性在異國他鄉升華
1.7米的個兒、身材瘦瘦、長相平平的陳山,憑借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從一名普通農業種植職工成長為農場畜牧科副科長,并光榮地入了黨。
2012年,擁有1.3萬人口的曙光農場,為擺脫資源匱乏(人均耕地不足15畝)的束縛,解決職工群眾收入較低的問題,決定與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合作,開展非洲農業項目開發。項目所在地為安哥拉庫內內省。陳山有幸成為項目考察組成員。
陳山隨同考察組,在安哥拉先后走訪了當地人認為非常先進的、由南非和以色列合作經營的5個農場,了解到玉米畝產居然沒有超過200公斤的。以色列的農業專家介紹,這里的土壤全部是沙化嚴重的高坡地和含有腐殖質的沼澤地,種莊稼的成本太高,可以說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項目不可行。聽著專家的介紹,陳山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如果能高產,安哥拉就自己開發了,何必尋求國際合作。但是,既然能長出糧食,就應該有高產的可能。”
在60多天的考察中,陳山想了很多,總感到北大荒利用70多年將茫茫荒原建成祖國糧倉,擁有著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技術,在非洲進行農業開發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自己是一名黨員干部,有責任帶領職工在非洲闖出一片天地,只要有一點可能,就決不輕言放棄。
考察結束,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提出,先期合作農場只承擔技術勞務輸出,負責種植、加工、培訓、管理等事宜,利用兩年時間進行試種,支付勞務費280萬元。如試種的玉米畝產達到200公斤,則繼續合作并進行大面積種植,若達不到標準則項目結束。
陳山暗自算了一筆賬:兩年下來,這個項目至少能掙280萬元,如果項目要繼續,至少需要60人,每人每年20萬元,一年就是1200萬元。再做大的話,能讓農場走出300人,一年就是6000萬元,相當于農場一年的土地承租費。
“場長,項目就交給我吧!我保證按時完成合同約定的各項任務,保證外出務工人員按時獲得報酬,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命、生產、生活安全。”陳山沒有任何猶豫,表態十分堅決。
當農場人得知陳山承擔了這個項目時,很多人都說放著好好的干部不當,撇下妻子和年邁的父母,去那又熱又危險的地方干啥?
陳山回答只有一句話:“為給職工群眾闖出一條好出路。”
擔當在艱苦環境中體現
“我帶大家出去,就得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身份,就得為北大荒爭光,不管在非洲遇到任何困難,大家決不能撂挑子!”臨出發前,陳山對參與安哥拉農業開發項目的4名職工說。
2012年8月,陳山與4名隊友抵達項目地。面對眼前的景象,隊友們露出了畏難情緒,居住的條件十分差,吃水要到7公里外取,洗澡和吃蔬菜更是奢侈的事兒,尤其是項目地一臺農機沒有,全靠手工作業。有的埋怨陳山沒把環境說清楚,有的后悔當時沒把困難考慮充分,有的直接了當說干不了。面對隊友種種疑慮,他說:“你們以為咱們出來就是為自己嗎?咱們是為了讓以后出來的人不再受這個罪!”
作為先遣隊,他們頂著近40度的高溫,用鎬清除樹根,手磨出血泡、腳被扎傷,還要抽出時間搜集牛糞自制有機肥改良土壤,研究改裝播種器、自制氣象監測儀等設備,為試種做準備。他們用兩天半的時間,開墾出符合試種條件的50畝沙土地,播下了20多個品種的玉米。沒成想,播種后沒有降雨,他們只能用水桶人工灌溉,20天后竟然沒長出幾棵苗,大多又都是弱苗。就是這樣,反復試種了10多次,一年下來沒打一粒糧。
隊友們開始動搖了,都說這紅色的沙土地種不出莊稼來,不如拿到這一年的工資就回家吧。陳山耐心地對他們說:“放棄就是斷致富的后路。再說了,試種的期限是兩年,時間才過一半,只要不放棄,我們就還有成功的希望!”
在陳山的鼓勵下,隊友們再次安下心來。大家在一起商量,一致認為要想實現高產,就必須充分了解土壤結構。他決定把土壤帶回國化驗,可土壤屬于海關嚴禁品,多次被海關扣押。沒辦法,他只有通過當地政府協調后才將土壤帶回國內進行化驗。結果出來了,是金屬鋁超標、酸性強,導致苗弱不結實。要解決這個問題,辦法是通過施用生石灰調酸。可是用多少、什么時候用,全無經驗,只能靠試驗。陳山和隊友們歷時130多天,精細記錄了60多個品種在生長周期內不同生育階段的生長情況,最終成功篩選出6個單產高、適應當地氣候、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摸索出生石灰用量、肥料配比最佳的種植技術,當年玉米畝產440公斤,比過去的最高產量高出兩倍多。
試種成功得到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贊譽,也讓農場拿到大面積擴種權。
初心在日益發展中堅守
試種成功后,陳山總結出了“2+3”種植模式,即2年試種、3年大規模種植。他的種植模式得到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的高度認可,決定加大投入、擴大種植規模。2014年6月,現代化農機設備全部到位,氣象站建設、倉儲烘干建設、生豬養殖基礎建設全部完工,團隊由5人發展到36人。
為提升團隊的組織力和戰斗力,陳山經請示農場黨委批準,正式成立了域外黨支部,并與黨支部書記定期向農場黨委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和隊友的思想動態。
組織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使陳山帶領大家繼續發展水稻種植項目的決心更大了。他在項目地搭建了簡易淋浴間、廁所,建了菜園,栽種了竹子、菠蘿,還養殖了土雞和野豬,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經過5年的努力,完成種植面積2.4萬畝,玉米單產超440公斤、水稻單產超410公斤、生豬存欄超400頭。團隊人員增加到64人,人均收入超過20萬元,為農場和團隊實現年均增收2000萬元。
安哥拉華人報和安哥拉電視臺報道稱:“曙光農場與安哥拉的農業合作開發創造了國內糧食產量最高紀錄。北大荒人了不得!”
陳山的成功,讓很多企業看到了他的能量與價值。一家國字號公司曾四次找到陳山,開出了年薪100萬的優厚待遇,但他堅定地說:“我是向組織有過承諾的,不僅要把項目開展好,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所有人在非洲的安全。”
今年春節剛過,科特迪瓦派出國家考察團來到曙光農場,尋求占地7500畝農業科技園的合作開發;莫桑比克正式提出12萬畝水稻種植合作開發項目。
征程未盡,擔當不棄。陳山說:“我要帶出來300人,讓他們都富裕起來,這是我的夢想。在非洲,我要依托安哥拉項目的成功,去尋求更多更大的合作機會。”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 黑龍江農墾曙光農場)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