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范仲淹觀洞庭湖圖景,在《岳陽樓記》中寫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闊詩句。
70年前,湖南農墾在洞庭湖灘涂上誕生,幾代農墾人筑堤開渠,圍湖造田,將荒洲建成糧倉。用汗水和智慧創造出一部創業篇章,一韻恢弘壯歌,一幅秀美田園。
21世紀以來,湖南農墾走上管理區體制道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湖南農墾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在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提供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脫貧攻堅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實踐,初步建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系統。
2021年4月,《中國農墾》記者走進湖南墾區的屈原、君山、西洞庭、西湖、大通湖管理區,親近湖湘大地上別具一格的農墾文化,看管理區體制下的集團化、企業化路徑,一覽墾區大地上綻放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之花。
湖湘大地上別具一格的農墾文化
“洞庭湖水系復雜,堤垸眾多。解放初期,洞庭湖區的修防任務十分艱巨。新中國成立以來,洞庭湖開展堵支并垸,整修洞庭湖,湖區防洪面貌大為改觀,同時,在淤積的高洲上蓄洪墾殖,修建大通湖、西洞庭等墾殖區……”
在位于君山管理區的洞庭湖博物館內,記錄著洞庭湖“堤垸整治 高洲墾殖”的歷史。
放眼中國農墾,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戰斗的天地都是荒原。而湖南農墾因筑堤圍垸、圍湖造田而生,戰斗的天地是湖泊荒洲。這是湖南農墾別具一格的所在。
西洞庭農墾博物館展示著西洞庭農場圍墾建場的歷史,“按照既定規劃,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拆建、邊積累。至1965年,共開荒圍湖造地91109畝,經緯渠道、機埠、涵閘的逐年開挖、建設,奠定了農業生產旱澇保收的基礎。”
不與民爭利,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這又是湖南農墾與各地農墾精神和血脈相通的所在。
大通湖管理區退休老教師文章華在《為了共和國糧倉——洞庭堤垸修復記》中寫道:“大堤,洞庭糧倉的銅墻鐵壁。為了共和國糧倉,一代又一代的農墾人,一年又一年為加固修筑長堤,硬是用血汗書寫出了修堤史上空前絕后的感人篇章。”
70多年過去了,昔日農墾先輩用一筐筐土筑起來的防洪堤壩,在今日的君山管理區,已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堤壩外側是洞庭湖生態濕地,堤頂是高標準設計和建造的馬拉松賽道,堤壩內側是環線道路。君山管理區依托水利安保工程建設,結合君山垸四面環堤的特色地理條件,打造了環線道路和洞庭湖國際馬拉松賽道,用“高顏值”迎接著四方來客。不僅是一條牢固的防洪線,更是一條順暢的交通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是君山管理區“守護好一江碧水,建設好精致君山”的一個縮影,也是湖南農墾人從創業到守業、興業的堅實足跡。
湖南與農墾的淵源并不僅限于她所在的這片土地。
在長沙市區營盤路口,一塊重達百余噸、產自新疆天山的原生巨石,靜靜坐落在湘江一畔。她叫“湘女石”,承載著八千湘女的壯志和奉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八千湘女背井離鄉,奔赴天山,屯墾戍邊,為共和國的邊疆農墾事業筑牢了代代相傳、發展壯大的根基。農墾這部共和國的壯麗史詩,有屬于湖南的濃墨重彩的篇章。
管理區體制下的農墾“企業化”路徑
走進今日的屈原管理區,既有規模經營的大農業,又有生機盎然的休閑農莊、梔子小鎮。更讓人振奮的是,全國農墾28家上市公司之一的“正虹科技”就是在這片沃土上誕生和成長起來的,屈原農墾有限責任公司是這支“中國飼料第一股”的第一大股東。
21世紀初,湖南省對農墾系統推行了撤場建區的改革,解決了農墾辦社會的問題。
管理體制變遷,國有土地性質不變。33號文件出臺以來,湖南農墾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推進農墾改革發展,進一步探索管理區體制下的農墾企業化路子。
屈原管理區就是由屈原農場改制而來。管理區獨資的屈原農墾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正虹科技”的第一大股東,培育了這支“中國飼料第一股”。如今,“正虹科技”在全國擁有多個分公司,實現了種豬、飼料、養殖、加工、銷售的一條完善產業鏈,帶動了場內飼料行業的發展,公司也收獲了中國名牌產品、馳名品牌、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稱號。
不僅如此,屈原管理區為充分發揮財力資源的關鍵作用,還建立了鄉村建設投資公司,實現“資金變股金”,將財政投入到墾區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入股農業經營主體并收益。變簡單的資金支持為資產支持,解決財政投入的問題。整合涉農資金8000余萬元,集中由鄉村建設資公司投統籌使用,充分發揮財政涉農資金的最大效益。
這樣的實踐在湖南其他農墾管理區同樣存在。
君山管理區為推進農墾土地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成立了湖南省君山農墾有限公司,將全區國有農用地經營管理、農墾項目實施、現代農業開發和投融資、農村土地流轉等工作統起來,將60.94萬畝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到君山農墾公司。并建成區農墾國有土地管理信息平臺,建立區農墾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探索制定《君山區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土地管理的規定》。為推進農墾公司化運作,加強國有農用地管理,為農墾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西洞庭管理區成立區農投公司,對全區國有農用地進行規范管理,全區經營面積統一簽訂了土地承包租賃合同。區農投公司負責全區的土地經營管理,作為國有農場土地發包租主體,負責全區的土地合同簽訂和監管。
西湖管理區(西湖農場)全額出資成立了湖南豐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組織載體,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融資、引資、投資和資源整合的作用。目前,公司已參股兩家市級龍頭企業,完成融資2.2億元,對外投資5000余萬元,積極參與全區現代農業開發企業孵化園建設和物流配送經營。
據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與農墾處和湖南省農墾管理服務站統計,近年來,湖南農墾7個管理區以資源、資產、資金為基礎進行整合,組建了5個區域性農墾企業集團,依托優勢產業、優質產品、優質品牌,成立了18個農墾公司和6個專業化農業產業公司。
湖南農墾探索管理區體制下的“企業化”路徑,讓國有土地、農墾基因在墾區新形勢下繼續釋放出持久的發展活力。
湘墾大地綻放產業之花
2021年春耕時節,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以《春耕時令 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為題,現場直播了屈原管理區春耕生產的場景。數十臺旋耕機、插秧機、拋秧機開進高標準農田,熱火朝天有序作業。全區種植10.2萬畝早稻,27個基地培育秧苗,集中育秧秧田600畝,各類農機具2.6萬臺套,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96.3%……
央視報道中,一幕幕壯觀場景和一個個生產數據,無不展現著湖湘大地上農墾現代農業的風姿。近年來,湖南農墾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墾區農業規模化率達63%。建成了一批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西湖、西洞庭、屈原、大通湖4個管理區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67家墾區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3家,還打造了洋利梔子、回峰柑桔、東山峰秀峰茶葉、大通湖大閘蟹等具有湖南農墾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屈原管理區打好“農”字牌,推動產業融合。
圍繞“一袋料”,支持正虹科技做大主業,盤活肉食品深加工,創新生豬養殖模式,發展生豬冷鏈物流,打造飼料-養殖-加工-物流產業鏈。
圍繞“一個果”,著力做大梔子種植-加工-旅游產業鏈,形成“10萬畝基地、10億元產值”的梔子果產業。
圍繞“一只蝦”,著力做大稻蝦產業鏈,發展稻蝦連作模式3.5萬畝、池塘養殖模式1.5萬畝,形成“稻蝦種養-龍蝦交易-龍蝦加工-龍蝦美食”全產業鏈。
圍繞“一袋米”,做大精米產業鏈,擴大香米、黑米等優質品種種植,發展優質稻5萬畝,新建5萬噸大米精深加工生產線,打響“天下洞庭”“豐翼米業”“岳球牌大米”等區域品牌。
以土地資源優勢撬動產業發展動能,君山管理區進行了有益實踐。
君山管理區發揮農墾土地資源優勢,實施農墾土地開發項目,由君山農墾公司作為業主單位,引進社會資本投資啟動約3000多畝荒地、空塘、水面的農墾土地開發項目建設。引進社會投資主體,啟動實施君山區擴綠體制項目,項目建成后,君山農墾有限公司將作為該項目的資產承接和管理主體。嘗試開展土地投融資,與建行農發行等銀信部門正積極開展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進行土地抵押和擔保貸款,涉及總授信金額約為50億元,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成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8萬畝、無公害精細蔬菜基地2萬畝、商品糧產能基地10萬畝、龍蝦養殖基地17萬畝、水果茶葉和特種水產品生產養殖基地5萬畝,引進發展國泰、李記、童記三利和等農產品加工企業185家,建設了君山黃茶產業園、洞庭湖綠色食品產業園等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君山銀針、君山小龍蝦等農產品品牌享譽全國。
融合發展催生產業之花。
西洞庭管理區堅持融合發展定位,不斷做大做特產業鏈延伸文章,形成了工業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的中間帶兩頭融合模式。在區內企業匯美農業的帶動下,管理區形成了朝鮮薊從種植、加工、銷售,到觀光、科普、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做大做強高效果蔬、優質水稻和健康水產三大主導產業,目前,三大產業已初步建成萬畝示范基地,特別是朝鮮薊產業,全區種植朝鮮薊近3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朝鮮薊種植基地,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0%。
位于洞庭之心的大通湖管理區,將農業觸角延伸到了省外。
大通湖區地形平整、水系發達,農業基礎好,機械化程度高,是國家商品糧、魚生產基地。2020年12月,大通湖管理區與上海農場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通過上海農場的助力,大通湖管理區生產的大米、小龍蝦、大閘蟹、豬肉、禽蛋等綠色優質農副產品將走進上海及周邊市場。隨后,在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益陽市展示中心,大通湖區又簽訂了5000萬元的優質水產品銷售合同,這標志著大通湖區的水產品將走進粵港澳老百姓的餐桌。
產業發展不僅有“多點開花”,還有“串珠成鏈”。
西湖管理區圍繞牧業,串起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飼料肥料生產、農旅融合的全鏈條,建起西湖牧業小鎮。從引進牧業企業落戶,到扶持企業進行“紫花苜蓿”牧草品種科技攻關,再到推行牧草訂單式種植,建起畜牧養殖飼料生產車間和有機肥料生產線,西湖管理區依托德人牧業,將草產品做成工業產品,將草場、牧場、加工廠建成景區,還吸引蘆筍等有秸稈利用需求的特色產業落戶管理區。2019年,西湖管理區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0年以來,又積極規劃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