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戰略定位,對凝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共識和合力,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這些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但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總體還是滯后。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不強,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掉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不能落下農業農村,這是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處理好的重大問題。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確保農業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同步趕上來。
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農村市場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大有可為。一方面,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將會釋放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鄉村休閑旅游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農業生態、文化等多功能得到開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只有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暢通起來,國內大循環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要推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充分挖掘農村內需潛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戰略支撐。
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最根本、最基礎的還是保障糧食安全、端牢飯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有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從這些年的發展看,經濟一有波動,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農民工。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下行影響,一度有3000多萬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但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農村發揮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必須始終從鞏固執政基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來重視和看待“三農”工作。
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中央農辦。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