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實現形式,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開發了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了農業和二、三產業的融合,帶動了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收入提高。隨著中國會展農業發展進程的加快,對會展農業的概念內涵及其相關理論進行系統梳理顯得尤為必要。
會展農業與農業會展相關聯、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農業會展主要指與農業和農村發展有關的各種主題論壇、研討會和各種類型的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農業節慶活動等,是促進消費者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現代化平臺,其屬于生產流通服務業,歸于第三產業的范疇。會展農業是因農業會展活動的舉辦而發展起來的一類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近幾年提出的新概念,是農業發展的新產物、新形態。
通過對會展農業實踐活動的分析,會展農業的概念可以表述為:因各類農業會議、論壇,農業博覽會、展覽會、展示會、交易會和農業競賽、節慶、旅游活動等帶動發展起來的具有區域特色的集優質生產、休閑體驗、旅游觀光、景觀展示、科普教育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其表現形式為因上述活動的開展而形成的農業生產基地、農業園區、農業景觀等。從會展農業的實踐看,會展農業構成要素包括特色農業產業、農業會展、龍頭企業或經濟組織、生產展示基地、政府政策等。
會展農業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有效實現了農業同二、三產業的融合,同時又具有鮮明的農業產業特征。如山東的壽光蔬菜,上海的馬陸葡萄、南匯水蜜桃、金山蟠桃,北京的昌平草莓、大興西瓜、平谷大桃等,都是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業會展活動而發展起來的融經濟、生態、生活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會展農業不僅是現代農業一種新的實現方式, 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一種實現城鄉統籌的有效途徑。
根據對現有會展農業實踐形式的分析,會展農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按會展農業主要功能分。按照會展農業發揮的主要功能作用不同,會展農業可以分為:商品生產型、展示型、體驗型、綜合型。
商品生產型會展農業,是指所在區域已形成某種農產品的大規模商品生產基地,農業會展的舉辦促進所在區域農業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類會展農業是以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功能為主的。例如,山東省壽光市是國內最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生產基地,已連續成功舉辦的十二屆蔬菜博覽會,放大了壽光蔬菜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使蔬菜產業成為壽光市最具競爭力和特色的支柱產業,產生了波及國內外的帶動效應。
展示型會展農業,是指為農業會展配套設置的集展示農產品品種特性、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吸引各方客人交流溝通、洽談業務、參觀訪問和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基地或園區。這類會展農業的主要功能是展示農產品的品種特性。例如,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莊戶籽種展示基地,設有蔬菜、玉米、油葵和食葵、十字花科蔬菜、棉花五個展示區,集中展示了15大類620個新品種。自2006年興建以來,已經發展成為北京市設施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專業型新品種展示觀摩基地。
體驗型會展農業,是指利用農產品采摘等活動,引導人們參與、體驗農產品收獲的樂趣,刺激其消費購買有關農產品的農業產業。這類農業的主要功能是為消費者提供休閑、旅游、觀光目的地,兼具農產品生產功能。如全國各城市郊區的農產品采摘園、農產品主題公園都屬于此種類型。
綜合型會展農業,是集商品生產、展示、體驗、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
2.按會展農業載體分。按照會展農業的載體不同,可以把會展農業分為:農業生產基地、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農業博物館等。
農業生產基地,就是在全國或地區占有重要地位并能長期穩定地提供大量農產品的集中生產地區。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的區域化;二是在基地管理上,重點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的農業產業園?,F代農業園區有:農業科技園區,包括農業示范園、農業科技示范園、工廠化高效農業示范園、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園等;農業旅游園區,包括農業觀光園區、休閑農業園、采摘農業園、生態農業園、民俗觀光園、保健農業園、教育農業園等;農業產業化園區及農產品物流園區等。
農業主題公園,是通過對某個農業主題的整體設計,創造出特色鮮明的體驗空間,兼有休閑娛樂和教育普及等功能,以滿足游客需求的一種現代公園式游覽場所,也是一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的園林形式。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農業主題公園有:江西農業主題公園、上海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北京昌平蘋果主題公園、通州于家務南瓜主題公園等。
農業博物館是通過對某個農業主題的整體設計和歷史挖掘,創造出特色鮮明的展示空間,兼有休閑觀光和教育普及等功能,以滿足游客需求的一種現代化陳列展示場所。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農業博物館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山東壽光蔬菜博物館、北京大興龐各莊西瓜博物館等。
從國內現有會展農業實踐效果看,會展農業集生產、生態、生活、展示功能于一體,其作用可以概括為:
1.實現地區產業升級。會展農業借助有影響的農業會展活動,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水平,實行園區化示范、基地化種養、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產業化開發,實現高產出、高品質、高效益,成為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進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例如,北京昌平區草莓產業借助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的舉辦,實現了全區草莓產業規模的穩步擴大,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形成了“小區域大產業、小草莓大市場”的產業集群。
2.塑造農產品區域品牌。在這方面,北京市有了成功的先例。北京市借助農業會展活動積極幫助行業協會、農業企業做好農產品區域品牌營銷宣傳,實施農產品區域品牌口碑傳播,擴大農產品區域品牌知名度,營造多方合力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良好氛圍,提高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使平谷大桃、大興西瓜、昌平草莓先后獲得國家認定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中,平谷大桃進入中歐“10+10”地理標志互保試點產品清單,在歐盟得到地理標志保護注冊,正式成為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3.實現農民收入增加。會展農業通過對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旅游等功能進行綜合開發,拉長了農業產業鏈,為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例如,北京昌平區成功整合了以草莓觀光采摘為代表的休閑旅游產業鏈,其建成的1萬余棟草莓日光溫室,年接待草莓觀光采摘游客達32萬人次,平均單棟年純利可達3萬元以上。
4.實現城鄉統籌。會展農業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和周邊環境的建設。因此,發展會展農業能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城市理念和文明引入鄉村的目的,有助于加強城鄉統籌,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式發展。
會展農業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基本的條件支撐。從北京等地的實踐看,會展農業的形成一般都依托于以下條件:
1.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地區特色農業產業是會展農業形成的基本條件。會展農業在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發展理念、科技手段、現代經營方式改造特色農業,提升特色農業產業標準和產品品質,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形成規模和優勢,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因此,要深入研究地區的農業比較優勢,順應天時地利和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優勢,借助農業會展活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2.經濟社會條件。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條件影響著會展農業的發展。這些條件包括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市場的需求。會展農業是依靠科技創新而發展的現代農業,需要必要的設施投入,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為了確保區域內會展農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制定會展農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加大投入,進行必要的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制定會展農業發展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和社會各界投入會展農業經營;建設農資配送體系,從源頭上保證會展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打造會展農業產業種苗繁育基地,為會展農業產業提供優質種苗;構建科技研發、示范、服務體系,為會展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科技優勢。會展農業融一、二、三產業于一體,集經濟、生態、生活功能于一身,需要生產和生態技術相結合,娛樂休閑和生產技術相結合,這離不開科技支撐,科技優勢是會展農業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
4.農業會展舉辦條件。會展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會展。成功舉辦農業會展的必要條件是經濟政策環境、管理水平、人才、場館及其它基礎設施等。北京等地的會展農業之所以能發展起來,除具備上述條件之外,良好的農業會展活動舉辦條件是一個重要方面。
會展農業的運行機制是會展農業系統內在要素或系統環節之間的聯系和實現方式。會展農業涉及多領域、多環節,要使之形成合力,充滿活力,在目前情況下,必須建立“政府主導,農業牽頭,部門聯動,企業管理,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整體推進”的運行機制,以推動會展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政府主導。在會展農業發展中,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是極為重要的。實踐證明,政府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現實條件,以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針對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要求,推動會展農業的發展,能帶動當地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在會展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擔當主導推動的角色,在財政、金融、稅收和價格等方面予以扶持,建立健全會展農業補貼制度、保險制度、利益補償制度等,促進其蓬勃發展。
2.農業牽頭。發展會展農業,應是農業部門的份內職責,應在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由農業部門牽頭組織。農業部門要根據本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情況與農業產業的區域布局,積極借助會展的聚集效應,發展會展農業,帶動農業產業升級,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提高經濟效益,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3.部門聯動。會展農業的發展常常涉及農業、科技、旅游、道路、交通、安保等部門,因此發展會展農業就需要這些部門的鼎力支持和協調配合。只有各部門的工作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才能促進會展農業的大力發展。
4.企業管理。會展農業作為一種農業產業新業態,其生存與發展也取決于有沒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因此,發展會展農業應進行企業化管理,特別是要采取企業效益核算的方式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從而使會展農業更具生命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5.社會參與。會展農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社會各方的多元化投入。
6.市場運作。經濟運行符合市場規律,才會有活力,否則不可能持續發展。因此會展農業的發展要引入市場機制,利用這只“看不見的手”有效配置資源,并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行事,使會展農業的發展充滿活力。
7.整體推進。會展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需要各個環節要素的協調配合和各個部門工作的整體推進,因此會展農業的發展需要強調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避免各行其是,影響會展農業的整體效益。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計劃面上項目(SM201112448001)“北京會展農業發展前景與對策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蔡基松